[发明专利]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子烟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17715.9 | 申请日: | 2014-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2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锋;王瑞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佳品健怡科技有限公司;延吉长白山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汉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5 | 代理人: | 田子荣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感应 烟雾 生成 装置 以及 具有 电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香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以及具有该雾化生成装置的电子烟。
背景技术
电子烟通常需要安装有将烟油加热雾化的雾化器,目前的电子烟主要采用电加热丝加热雾化的方式实现烟液油的雾化,其发热的效率较高,其结构一般是在引导烟液油的纤维绳外部套设电加热丝,电加热丝通电发热,使纤维绳上的烟液油迅速雾化;然而,电加热丝雾化结构,其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的是,由于电加热丝较细,发热温度过于集中,烟液油的受热面积较小且不均匀,从而会导致烟液油雾化不够充分,雾化效果较差,发热温度过于集中还导致烟油炭化颗粒会逐渐积附在电热丝及导油棉上,既影响雾化效果,又产生烧焦味,还缩短了电热丝使用寿命的缺点。
有一中国专利申请CN103689812A,采用了电磁加热方式,其说明书的实施例(参考该专利说明书0023~0024段及图2),其加热结构是将金属部件(管件)套设包覆在液体引导件(或渗透部件)多孔陶瓷棒207的外部,线圈则绕制在金属部件的外围,这将导致雾化的气体无法逃逸出金属部件,输送到通气管中。其替代方案(0025段及图3)是将渗透部件制成管状,而将作为发热部件的金属体安置在渗透部件的管道内,感应线圈绕制在渗透部件外部,渗透部件的两端则插入烟液容置区中,这种结构除了加热效果差外,同样导致雾化的气体无法逃逸出,输送到通气管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其发热面积大、温度均匀,能够有效的提高雾化效果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烟。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安装在壳体内的容器,该容器内部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发烟物质的容纳腔;
雾化腔,位于壳体内,进气孔和出气孔均与雾化腔连通;
引导件,位于壳体内,其两端分别延伸至容纳腔和雾化腔中,该引导件用于将容纳腔中的发烟物质引至雾化腔中;
位于壳体内的金属发热件,且该金属发热件的上表面形成一个承接引导件引出的发烟物质的承接面;
安装在壳体内并位于金属发热件承接面下方的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用于在通入交流电的情况下使金属发热件内部产生涡流并发热以加热雾化引导件引出的发烟物质;金属发热件承接面置于引导件和电磁线圈之间。
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金属发热件与引导件面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围设在引导件侧面外部的延伸部。
电磁线圈和金属发热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部件。
金属发热件远离引导件的一侧边缘设置有围设于电磁线圈侧面外部的侧壁。
侧壁的外部包裹有第二隔热部件,
第一隔热部件包括边缘设置有一位于侧壁和电磁线圈侧面之间的第一隔热部件延伸部。
引导件上还设置有由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通孔。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进气孔和出气孔,出气孔与进气孔连通;
安装在壳体内的容器,该容器内部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发烟物质的容纳腔,容器的顶端部设置有一烟雾出口,用于向出气孔与进气孔间的通道输送烟雾;
位于壳体内的金属发热件,该金属发热件的上表面与容器远离烟雾出口一端的底壁以面接触的方式配合;
安装在壳体内并位于金属发热件表面下方的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用于在通入交流电的情况下使金属发热件内部产生涡流并发热以加热雾化容器中的发烟物质;金属发热件置于容器和电磁线圈之间。
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的电磁线圈与金属发热件之间还设置有一隔热部件。
出气孔的内侧还设置有用于过滤烟雾的过滤塞。
上述所有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出气孔的内壁设有环形的液体收集槽,用于收集在烟雾流道残留的液体,并阻挡残留的液体流向使用者的嘴部。
为实现上述目的二,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子烟,包括上述的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以及为电磁感应烟雾生成装置提供电源的电源装置,一个下壳,固定在壳体下端部,电源装置安装在下壳内。
电源装置包括电池、以及用于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变为交流电输送给电磁线圈的转换单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佳品健怡科技有限公司;延吉长白山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佳品健怡科技有限公司;延吉长白山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77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队智能管理系统
- 下一篇:植物纤维素膜基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