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磁流变减速带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12141.6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4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吴杰;蒋学争;姚进;李华;李青涛;曹修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9/047 | 分类号: | E01F9/047;H02K44/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流变 减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上用的减速带,尤其是一种刚度可随车速大小自动调节、自供电的智能磁流变减速带。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道路交通运输事业也得到了的快速发展,但交通事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超速行驶是道路交通事故的第一杀手。交通安全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尽量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交通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在道路的公路道口、工矿企业、学校路口、住宅小区入口、停车场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等特定路段设置一排或几排减速带,提醒或强行降低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度减少了各交通要道口的事故发生。
目前,减速带的形状一般为条状,也有点状的,材质主要是橡胶,也有是金属的,一般以黄色和黑色相间以引起视觉注意,使路面稍微拱起以达到车辆减速目的。现有的减速带对不同行驶速度经过的车辆均起到相同的减速效果,特别是当车辆速度低于规定车速时,车辆也会产生颠簸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对乘客造成不适,同时对车辆本身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中国专利CN101818485B公布了一种对车辆无刚性冲击的减速带,该结构可以克服减速带和车辆之间的刚性冲击,但依然存在柔性冲击,不能完全消除低速时车辆的震动和颠簸感。中国专利CN103061287A公开了一种磁流变减速带,能够事先检测车速大小再改变减速带刚度,减小了低速车辆的震动,但需要提供速度传感器和外部电源设备,系统复杂、经济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刚度可随车速大小自动调节、结构简单、自带发电装置的、智能化的磁流变减速带,能够对高速车辆起到减速作用,而让低速车辆可以舒适地通过,基本没有颠簸感,实现对驶过车辆车速的人性化控制。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而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智能磁流变减速带,主要包括减速带、弹簧、连接轴Ⅰ、连接轴Ⅱ、工作平板、从动摩擦片组、主动摩擦片组、励磁线圈Ⅰ、励磁线圈Ⅱ、环形磁铁、环形磁轭、线圈绕组、磁流变液和控制模块,在车道限速区域,垂直于车道长度方向开设至少一道方形长槽,方形长槽里放置一个矩形缸;
矩形缸包括下底板、上盖板、左侧挡板和右侧挡板,下底板与左侧挡板和右侧挡板、上盖板与左侧挡板和右侧挡板都用连接螺栓连接,下底板和上盖板的中心分别开设有圆形通孔Ⅱ和圆形通孔Ⅰ;
连接轴Ⅰ的上端与减速带的下表面相连接,下端依次穿过上盖板中心的圆形通孔Ⅰ和上隔磁板中心的圆形通孔Ⅲ连接到可在矩形缸里保持水平状态上下移动的工作平板的上表面;
工作平板上间隔地开设有多个条形通孔,两两条形通孔之间的工作平板上下表面固定有主动摩擦片组,主动摩擦片组间插配合地设有从动摩擦片组,从动摩擦片组和主动摩擦片组的间隙充有磁流变液,从动摩擦片组固定在上隔磁板和下隔磁板上,上隔磁板和下隔磁板放置在左侧挡板和右侧挡板的阶梯上,阶梯上设置有密封圈Ⅲ和密封圈Ⅳ,同时上隔磁板和下隔磁板的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分别绕有励磁线圈Ⅰ和励磁线圈Ⅱ,励磁线圈Ⅰ和励磁线圈Ⅱ用上盖板和下底板压住,上隔磁板中心的圆形通孔Ⅲ与连接轴Ⅰ的接触部分用密封圈Ⅰ密封;
在上盖板与减速带之间弹性压入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盖板的上表面和减速带的下表面相接触,减速带的上表面用固定在车道路面的压块挡住;
下底板放在方形长槽底部,方形长槽底部开设有与下底板中心的圆形通孔Ⅱ同心的一个圆形盲孔,圆形盲孔里间隔地堆叠有环形磁铁和环形磁轭;
连接轴Ⅱ的上端与工作平板的下表面连接,下端间隔地绕有线圈绕组,连接轴Ⅱ连同线圈绕组依次穿过下隔磁板中心的圆形通孔Ⅳ和下底板中心的圆形通孔Ⅱ,再竖直地插入圆形盲孔里,并且下隔磁板中心的圆形通孔Ⅳ和连接轴Ⅱ的接触部分用密封圈Ⅱ密封;
连接轴Ⅱ连同线圈绕组可穿过圆形盲孔里的环形磁铁和环形磁轭竖直移动,如图4和图5所示,环形磁铁和环形磁轭的内表面与线圈绕组的外表面之间有0.5-1.5 mm的间隙。
减速带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线圈绕组与环形磁铁和环形磁轭之间有相对运动,因此线圈绕组上会产生感应电流,将感应电流转换为直流电,经控制模块实时传送到励磁线圈Ⅰ和励磁线圈Ⅱ上,产生的电流越大,传送到励磁线圈Ⅰ和励磁线圈Ⅱ上的电流就越大,反之产生的电流越小,传送到励磁线圈Ⅰ和励磁线圈Ⅱ上的电流就越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21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源自适应磁流变减速带
- 下一篇:双索复合阻尼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