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磁流变减速带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12141.6 | 申请日: | 2014-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4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 发明(设计)人: | 吴杰;蒋学争;姚进;李华;李青涛;曹修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F9/047 | 分类号: | E01F9/047;H02K44/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流变 减速 | ||
1.一种智能磁流变减速带,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减速带(5)、弹簧(2)、连接轴Ⅰ(6A)、连接轴Ⅱ(6B)、工作平板(23)、从动摩擦片组(12)、主动摩擦片组(13)、励磁线圈Ⅰ(4A)、励磁线圈Ⅱ(4B)、环形磁铁(20)、环形磁轭(19)、线圈绕组(21)、磁流变液(25)和控制模块,在车道限速区域,垂直于车道长度方向开设至少一道方形长槽(27),方形长槽(27)里放置一个矩形缸;
矩形缸包括下底板(16)、上盖板(3)、左侧挡板(26)和右侧挡板(14),下底板(16)与左侧挡板(26)和右侧挡板(14)、上盖板(3)与左侧挡板(26)和右侧挡板(14)都用连接螺栓(11)连接,下底板(16)和上盖板(3)的中心分别开设有圆形通孔Ⅱ(18)和圆形通孔Ⅰ(7);
连接轴Ⅰ(6A)的上端与减速带(5)的下表面相连接,下端依次穿过上盖板(3)中心的圆形通孔Ⅰ(7)和上隔磁板(10)中心的圆形通孔Ⅲ(8)连接到可在矩形缸里保持水平状态上下移动的工作平板(23)的上表面;
工作平板(23)上间隔地开设有多个条形通孔(24),两两条形通孔(24)之间的工作平板(23)上下表面固定有主动摩擦片组(13),主动摩擦片组(13)间插配合地设有从动摩擦片组(12),从动摩擦片组(12)和主动摩擦片组(13)的间隙充有磁流变液(25),从动摩擦片组(12)固定在上隔磁板(10)和下隔磁板(15)上,上隔磁板(10)和下隔磁板(15)放置在左侧挡板(26)和右侧挡板(14)的阶梯上,阶梯上设置有密封圈Ⅲ(9C)和密封圈Ⅳ(9D),同时上隔磁板(10)和下隔磁板(15)的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分别绕有励磁线圈Ⅰ(4A)和励磁线圈Ⅱ(4B),励磁线圈Ⅰ(4A)和励磁线圈Ⅱ(4B)用上盖板(3)和下底板(16)压住,上隔磁板(10)中心的圆形通孔Ⅲ(8)与连接轴Ⅰ(6A)的接触部分用密封圈Ⅰ(9A)密封;
在上盖板(3)与减速带(5)之间弹性压入弹簧(2),弹簧(2)的两端分别与上盖板(3)的上表面和减速带(5)的下表面相接触,减速带(5)的上表面用固定在车道路面的压块(1)挡住;
下底板(16)放在方形长槽(27)底部,方形长槽(27)底部开设有与下底板(16)中心的圆形通孔Ⅱ(18)同心的一个圆形盲孔(22),圆形盲孔(22)里间隔地堆叠有环形磁铁(20)和环形磁轭(19);
连接轴Ⅱ(6B)的上端与工作平板(23)的下表面连接,下端间隔地绕有线圈绕组(21),连接轴Ⅱ(6B)连同线圈绕组(21)依次穿过下隔磁板(15)中心的圆形通孔Ⅳ(17)和下底板(16)中心的圆形通孔Ⅱ(18),再竖直地插入圆形盲孔(22)里,并且下隔磁板(15)中心的圆形通孔Ⅳ(17)和连接轴Ⅱ(6B)的接触部分用密封圈Ⅱ(9B)密封;
连接轴Ⅱ(6B)连同线圈绕组(21)可穿过圆形盲孔(22)里的环形磁铁(20)和环形磁轭(19)竖直移动,如图4和图5所示,环形磁铁(20)和环形磁轭(19)的内表面与线圈绕组(21)的外表面之间有0.5-1.5 mm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磁流变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板(3)、下底板(16)、左侧挡板(26)、右侧挡板(14)、连接轴Ⅰ(6A)、连接轴Ⅱ(6B)、从动摩擦片组(12)和主动摩擦片组(13)为高导磁材料,上隔磁板(10)、下隔磁板(15)以及工作平板(23)为不导磁材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磁流变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励磁线圈Ⅰ(4A)和励磁线圈Ⅱ(4B)的绕向相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磁流变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带(5)在垂直于方形长槽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上,其外形为向上凸起的一段圆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磁流变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平板(23)的形状可以为任意的,例如长方体、圆柱体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磁流变减速带,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车道长度方向开设至少一道方形长槽(27),每一道方形长槽(27)里放置一个或多个本发明所述的减速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214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源自适应磁流变减速带
- 下一篇:双索复合阻尼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