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善SiGe CMOS工艺中PMOS器件的电学性能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97473.1 | 申请日: | 2014-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2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1/8238 | 分类号: | H01L21/8238;H01L21/3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王宏婧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sige cmos 工艺 pmos 器件 电学 性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亚微米CMOS半导体高性能工艺制程的优化设计,特别涉及如何优化设计SMT(Stress Memorization Technology,应力记忆技术)工艺集成,使得SMT应力不会作用于SiGe,减少SiGe错位的产生,提升锗硅对器件沟道载流子迁移率的应力影响,提高PMOS器件的电学性能。
背景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MOSFET器件的尺寸在不断减小,通常包括MOSFET器件沟道长度的减小,栅氧化层厚度的减薄等以获得更快的器件速度。但是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至超深亚微米级时,特别是90纳米及以下技术节点时,减小沟道长度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控制短沟道效应,会在沟道中掺以较高浓度的杂质,这会降低载流子的迁移率,从而导致器件性能下降,单纯的器件尺寸减小很难满足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因此,应力工程的广泛研究用来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从而达到更快的器件速度,并满足摩尔定律的规律。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基于硅基衬底实现异质结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实现商业应用。其中有两种代表性的应力应用,一种是由IBM提出的双轴应力技术(Biaxial Technique);另一种是由Intel提出的单轴应力技术(Uniaxial Technique),即SMT(Stress Memorization Technology)对NMOSFET的沟道施加张应力提高电子的迁移率,选择性(或嵌入)外延生长锗硅SiGe对PMOSFET沟道施加压应力提高空穴的迁移率,从而提高器件的性能。
目前,对于锗硅外延生长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锗硅中锗的浓度, 锗的浓度越高,晶格失配越大,产生的应力越大,对载流子迁移率的提高越显著;另外,锗硅的形状,从U-型发展到∑-型,∑-型的锗硅更加接近多晶硅的边缘,即靠近器件沟道,应力越直接作用于器件沟道的载流子,对器件性能的提升明显。但是,锗硅工艺过程中,由于外延工艺本身,或者后续的工艺(比如说高浓度离子注入、SMT热处理等)都会使得锗硅性成错位缺陷,造成锗硅应力的释放、减弱,削弱了应力对器件沟道载流子的影响,PMOS器件性能退化。
在传统高性能锗硅CMOS工艺中,锗硅对PMOS施加压应力,而SMT对NMOS施加张应力,提高了器件的电学性能。高性能锗硅CMOS工艺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工艺中的SMT技术是在源漏离子注入之后,在N/PMOS上整体沉积一层张应力的氮化硅层,然后通过热处理使得张应力施加于器件的沟道。对于NMOS,SMT张应力有利于电子迁移率的提升,但对于PMOS,尤其对于锗硅,受到SMT的张应力,同时其本身会产生往沟道方向的压应力,两者应力的作用,使得锗硅出现错位缺陷,造成锗硅应力的释放、减弱,削弱了应力对器件沟道载流子的影响,PMOS器件性能退化。在锗硅外延生长后的TEM照片显示外延工艺本身并不会产生错位缺陷,而在器件制作完成后TEM显示严重的错位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改善SiGe CMOS工艺中PMOS器件的电学性能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SiGe CMOS工艺中PMOS器件的电学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执行下述步骤:
第一步骤:在衬底中形成浅沟槽隔离;
第二步骤:对衬底进行阱注入以在衬底中形成N型阱或P型阱;
第三步骤:在衬底上制作栅极氧化层,并在栅极氧化层上淀积栅极多晶硅,并进行栅极多晶硅的光刻,从而形成栅极结构;
第四步骤:通过原子淀积在衬底表面生成二氧化硅保护层;
第五步骤:对衬底进行I/O轻掺杂注入以形成I/O器件漏轻掺杂结构;
第六步骤:制作用于PMOS的第一栅极侧墙;
第七步骤:进行PMOS轻掺杂注入以形成PMOS器件漏轻掺杂结构;
第八步骤:执行SMT预处理并随后执行锗硅外延生长工艺;
第九步骤:制作第二栅极侧墙;
第十步骤:对硅进行NMOS轻掺杂注入以形成NMOS器件漏轻掺杂结构;
第十一步骤:进行源漏注入并进行热处理形成源漏极。
优选地,第八步骤包括:首先进行SMT光刻;随后执行NMOS低温碳离子注入以形成非晶态;随后进行锗硅生长阻挡氮化硅层沉积,所述锗硅生长阻挡氮化硅层为SMT张应力氮化硅层;然后进行锗硅工艺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74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