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与碳纤维复合线材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97342.3 | 申请日: | 2014-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4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 发明(设计)人: | 吴春京;谢宸洋;冯树伟;初娣;刘增辉;姚金金;贲利华;韩艳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1C1/02 | 分类号: | B21C1/02;B21D3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碳纤维 复合 线材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金属与碳纤维复合线材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科技的发展,工业领域对线材的强度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方法制备高强度线材已经很难提高其强度,复合材料科学以及碳纤维的发展,使得利用连续碳纤维增强体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成为提高线材强度新的突破点。
与其他塑性加工方法想比较,拉拔有以下特点:拉拔制品尺寸精确,表面质量高,由于拉拔一般在冷状态下进行,与热轧材相比,拉拔制品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因此使用冷拔制品可以减少材料在机械加工时的加工余量,节约材料;拉拔制品力学性能高,在拉拔过程中,会产生加工硬化,从而使材料的强度提高,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拉拔生产的工具和设备简单,维修方便,在一台拉拔设备上只需更换模具即可生产多种规格和品种的制品;拉拔方法也很适合于连续高速生产断面尺寸很小而长度很长的制品,生产率高。目前有科研单位使用机械加工、表面处理、旋压、拉拔和后续扩散退火等工艺方法,制备铝铜双金属复合棒。
金属基复合材料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来说,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与树脂基复合材料相比,又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耐热性;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相比,具有高韧性和高冲击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金属与碳纤维复合线材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复合线材制备步骤繁琐,精度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金属与碳纤维复合线材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引线夹固,用金属丝或线材牵引将碳纤维穿过金属管件,金属管件与碳纤维在头部夹具夹持下固定,将碳纤维头部固定于金属管件中轴线位置,整体放置在拉拔模具内;
拉拔复合,沿拉拔方向对金属管件进行单道次拉拔,金属管件的断面尺寸减小,金属管件与碳纤维先接触进而紧密结合,最终成为线材;
退火加工,根据材料最终性能或后续加工需要进行退火,按照具体金属种类制定退火温度与时间。
其中,所述金属管件为单一金属管件或双金属复合管件,所述碳纤维为增强体占比为1%~50%碳纤维增强体。
其中,所述引线夹固步骤中所述碳纤维经过编织或镀层预处理。
其中,所述拉拔复合步骤中拉拔速度为50~150mm/min,断面缩减率为5~50%;碳纤维直径为0.1~30mm;金属管件内径为0.5~40mm,外径为0.7~150mm。
其中,所述拉拔复合步骤中拉拔工艺根据金属管件的材质选择热拉拔或冷拉拔。
其中,所述拉拔复合步骤中通入惰性气体以减少热拉拔过程中产生的氧化。
其中,所述复合线材的形状可调整拉拔模具的形状实现。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加工方法简单高效,精度高;
(2)由于加工温度较低,可以大大降低金属与碳纤维的界面反应,从而提高界面结合强度,得到力学性能优良的产品;
(3)与传统金属、双金属线材相比,可以大幅度提高线材产品的强度;
(4)得益于拉拔加工的特点,本工艺加工灵活性高,便于调整产品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备工艺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拉拔模具;
2:金属管材;
3:碳纤维;
A:拉拔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针对现有的复合线材制备步骤繁琐,精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金属与碳纤维复合线材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引线夹固,用金属丝或线材牵引将碳纤维3穿过金属管件2,金属管件2与碳纤维3在头部夹具夹持下固定,将碳纤维3头部固定于金属管件2中轴线位置,整体放置在拉拔模具1内;
拉拔复合,沿拉拔方向A对金属管件2进行单道次拉拔,金属管件2的断面尺寸减小,金属管件2与碳纤维3先接触进而紧密结合,最终成为线材;
退火加工,根据材料最终性能或后续加工需要进行退火,按照具体金属种类制定退火温度与时间。
其中,所述金属管件2为单一金属管件或双金属复合管件,其内外径根据材料的不同及终产品尺寸的需求在范围内变化,最终保证拉拔后由管材变为线材;所述碳纤维3为增强体占比为1%~50%碳纤维增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73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开关用Z型触指成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塑钢自动分离回收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