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84005.0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1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徐勤霞;李苏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贝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7/10 | 分类号: | A61L17/10;A61L1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50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氨酯 医用 吸收 缝合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缝合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缝合线是外科手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主要用于各种组织缝扎止血、残腔闭锁及组织对合。外科缝合线主要分为非吸收缝合线和可吸收缝合线两大类。与非吸收缝合线相比,可吸收缝合线的主要优点是:(1)无抗原性(只在吸收时产生轻微的组织反应);(2)无致热性;(3)伤口愈合完整;(4)无须拆线,减轻了病人痛苦,减少了诱发感染的机会。因而,可吸收缝合线是外科缝合线发展的趋势。从制作原料来分,临床应用的可吸收缝合线主要有天然材料、化学合成材料,以及天然材料与化学合成材料的复合物。其中,天然材料制造的外科缝合线符合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和回归自然的社会潮流,更多地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信息,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生物可降解性,人体可吸收,且机械性能强的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聚氨酯40~50份,聚乳酸20~25份,水母胶原10~15份,川穹多糖1~5份,甘油1~3份,交联剂3~5份,稳定剂1~3份及抗菌剂2~4份。
优选地,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聚氨酯43~46份,聚乳酸22~24份,水母胶原12~14份,川穹多糖2~4份,甘油2份,交联剂4份,稳定剂2份及抗菌剂3份。
更优选地,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聚氨酯44份,聚乳酸23份,水母胶原13份,川穹多糖3份,甘油2份,交联剂4份,稳定剂2份及抗菌剂3份。
所述交联剂为6-硫酸软骨素。
所述稳定剂为柠檬酸。
所述抗菌剂为蓖麻油或茶树油。
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重量份称取各组分;
(2)将各组分加入反应釜中,加热至120~140℃,在1000~1500r/min的转速下不断搅拌,共混2~3h,得到共混物;
(3)将步骤(2)制得的共混物送入双螺杆挤出机,挤出温度240~260℃,螺杆转速38~56Hz,双螺杆挤出样条经水冷、风干、切粒,得到母粒;
(4)将步骤(3)制得的母粒加热至140~160℃使其融化,脱泡,通过孔径为1~20mm喷丝板,形成初级纤维,再将初级纤维在20~40℃的水浴中二次拉伸,即得不同规格的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所有原料均可体内生物降解,可以完全吸收,对组织无刺激,无毒副作用,且伤口愈合后无明显针脚痕迹。
(2)加入了水母胶原和川穹多糖,促进伤口的愈合;
(3)本发明制得的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体内吸收期为20~25天,能够满足临床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聚氨酯40份,聚乳酸20份,水母胶原10份,川穹多糖1份,甘油1份,6-硫酸软骨素3份,柠檬酸1份及蓖麻油2份。
制备方法如下:
(1)按重量份称取各组分;
(2)将各组分加入反应釜中,加热至140℃,在1000r/min的转速下不断搅拌,共混3h,得到共混物;
(3)将步骤(2)制得的共混物送入双螺杆挤出机,挤出温度260℃,螺杆转速56Hz,双螺杆挤出样条经水冷、风干、切粒,得到母粒;
(4)将步骤(3)制得的母粒加热至160℃使其融化,脱泡,通过孔径为20mm喷丝板,形成初级纤维,再将初级纤维在20℃的水浴中二次拉伸,即得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
本实施例制得的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的纤度为40dtex,断裂强度为4.9cN/dtx,断裂伸长率为32%。
实施例2
一种聚氨酯类医用可吸收缝合线,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聚氨酯43份,聚乳酸22份,水母胶原12份,川穹多糖2份,甘油2份,6-硫酸软骨素4份,柠檬酸2份及茶树油3份。
制备方法如下:
(1)按重量份称取各组分;
(2)将各组分加入反应釜中,加热至135℃,在1100r/min的转速下不断搅拌,共混3h,得到共混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贝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贝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4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