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体外用细胞代谢轮廓筛选马兜铃酸致肾毒性标志物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48382.9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1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肖红斌;刘晓燕;程孟春;王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外 细胞 代谢 轮廓 筛选 马兜铃 酸致肾 毒性 标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和医药化学领域,还涉及代谢组学,特别是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具体的说是一种在体外利用 细胞代谢轮廓筛选马兜铃酸致肾毒性标志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马兜铃酸(AA)是存在于马兜铃属植物中的一种重要化学成分,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痛风、风湿病以及溃脓创 伤。然而,近10年来,由于服用广防己(马兜铃属)引起严重肾毒 性的案例达100多例。研究表明,马兜铃酸是引发肾毒性的主要因素, 其机理主要是马兜铃酸与体内的DNA形成加合物,诱导A:T基因的 突变。基因突变势必会引起下游相关代谢物的变化。目前临床上还没 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组织切片,AA-DNA加合物的检测是通常使用 的诊断方法。开发新的诊断和预测肾损伤程度的标志物势在必行。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最下游,能够更准确的反应生物体 系的状态。在代谢组学分析的各种手段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 其高分离度、高通量以及普适性的优势,在众多分析方法中脱颖而出, 尤其对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其强大的定性分析能力被认为是最好 的复杂生物样品的分析技术之一。代谢组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 标志物识别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模型主要是动物模型,例 如,AimingLiu等应用小鼠模型分析了降脂药二甲苯庚酸诱发肝毒 性的潜在标志物。JingMa应用小型猪模型发现了半乳糖胺诱导急性 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体外细胞损伤模 型中代谢物差异的报道却相对较少。
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相比,具有成本低、种属差异小临床转化相 对简单等优点。申请者应用人源化肾细胞研究了马兜铃酸致肾损伤进 展过程中的差异代谢物。由于生物样品的复杂性,仪器本身存在的不 稳定性及分析序列过长导致质谱响应产生一定的偏差,都会为后续的 数据建模带来困难。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用总蛋白校正,样本概率 商归一化(PQN)及质量控制样本(QC)校正实验偏差,以保证实 验数据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 术利用体外细胞模型筛选马兜铃酸致肾毒性潜在标志物的方法,该方 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的优点。所筛选的潜在标志物预测性好,可 以为中药致肾毒性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一种从胞内代谢轮廓筛选肾毒性发生发展过程中潜在标志物 的方法,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体外细胞损伤模型中代谢物差异,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马兜铃酸致肾细胞明显损伤的有效剂量;
(2)对正常肾细胞、马兜铃酸药物损伤肾细胞的胞内代谢物进行 分析得到胞内代谢轮廓;
(3)应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正常细胞和马兜铃酸药物损伤细胞 的代谢轮廓数据,结合代谢物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变化规律,筛选标志 物。
步骤(1)使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 溴盐(MTT)染色法确定马兜铃酸致肾细胞明显损伤的有效剂量, 细胞明显损伤指同等培养条件下马兜铃酸诱导损伤实验组细胞数目 与正常组细胞数目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5,能够导致这种明 显损伤的马兜铃酸剂量即为马兜铃酸致肾细胞明显损伤的有效剂量, 采用人源化正常肾细胞HL7702作为体外研究马兜铃酸致肾毒标志物 的模型,建立了马兜铃酸致肾细胞明显损伤的有效剂量的确定方法:
将悬浮于K-SFM细胞培养基中HK-2细胞等量接种于96孔板中 (104-105个/孔)。过夜贴壁后,去掉原有培养基,实验组分别加入 150ul-250ul0.3125,0.625,1.25,2.5,5,10,20,40,80μg/ml浓度的马兜铃 酸,马兜铃酸水溶液采用K-SFM细胞培养基进行稀释。每个剂量设 计3-6个平行孔,平行设置不加药,只加等体积培养基的细胞控制组 (对照组)和不接种细胞,只加等体积培养基的空白组。培养24h-48h 后,加入15-20ul含5mg/mlMTT的磷酸缓冲溶液(pH=7.0),避光培 养3-5h,弃去培养液,加150ul-200ulDMSO,震荡300-500s,静止 10-30s,酶标仪检测496-570nm波长下的吸光度(OD)。细胞抑制率 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抑制率=(控制组吸光度-给药组吸光度)/(控制组吸光度-空白组 吸光度)×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83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