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子生成装置及离子生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45296.2 | 申请日: | 2014-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7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伊恩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37/08 | 分类号: | H01J37/08;H01J27/0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 代理人: | 白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子 生成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3年11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235312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生成装置及离子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制造工序中,以改变导电性的目的、改变半导体晶片的结晶结构为目的等,对半导体晶片注入离子的工序正在被规范地实施。该工序中所使用的装置通常被称作离子注入装置。
作为这种离子注入装置中的离子源,已知有直流放电型离子源。直流放电型离子源通过直流电流来加热灯丝而产生热电子,阴极通过该热电子而被加热。并且,从被加热的阴极产生的热电子在电弧室内被加速,并与所导入的源气体分子进行碰撞,从而包含在源气体分子中的原子被离子化(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16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被导入电弧室内的源气体分子,大多使用氟化物和氯化物等卤化物。卤化物的源气体分子在离子化过程中产生卤自由基,该卤自由基作用于构成离子源的部件,例如作用于电弧室内壁的金属材料,并进行化学键合。并且,进行化学键合的金属材料与源气体分子一同被离子化,作为离子束从离子源被引出。
其结果,电弧室内壁的金属材料作为离子而被注入到半导体晶片中,存在晶片被金属等杂质离子污染的忧虑。尤其,在直流放电型离子源的情况下,电弧室内成为高温,因此有时在电弧室内壁使用钼(Mo)、钨(W)、钽(Ta)等高熔点金属,然而,为了提高半导体元件的性能,希望尽可能减少缘于这些高熔点金属的污染。
于是,作为电弧室的壁材,研究出使用碳而不使用所述高熔点金属的结构。然而,缘于离子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卤化物的高反应性的自由基容易损耗碳。并且,若因损耗而飞散的碳堆积在腔室内的高温部成为导电性膜,则也会导致绝缘不良。因此,离子源的寿命显著缩短,且生产率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离子注入过程中减少重金属离子的污染、且生成高生产率的离子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的离子生成装置具备:电弧室,至少一部分由含有碳的材料构成;热电子放出部,向电弧室内放出热电子;及气体导入部,将源气体及Cokes气体(コガス)导入电弧室内。导入电弧室的源气体中含有卤化物气体,导入电弧室的Cokes气体中含有具有碳原子及氢原子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为离子生成方法。该方法具备:导入工序,将源气体及Cokes气体导入至少一部分由含有碳的材料构成的电弧室内;放出工序,向电弧室内部放出热电子;生成工序,通过源气体和热电子的碰撞而生成等离子体;及引出工序,从等离子体向外部引出离子。导入电弧室的源气体中含有卤化物气体,导入电弧室的Cokes气体中含有具有碳原子及氢原子的化合物。
另外,即使将以上构成要件的任意组合、本发明的构成要件或表现,在方法、装置、系统等之间彼此置换,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仍有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注入离子时减少重金属离子的污染、且生成高生产率的离子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源的电弧室内部及气箱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离子源的A-A剖面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碳源内所产生的损耗、堆积反应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将甲烷单体导入电弧室中进行离子化的情况的射束光谱的图。
图5是表示在由石墨(碳)构成电弧室的离子生成装置中导入BF3气体并进行离子化时的射束光谱的图。
图6是表示在由石墨(碳)构成电弧室的离子生成装置中导入BF3气体及甲烷气体并进行离子化时的射束光谱的图。
符号说明
10-离子生成装置,12-电弧室,14-热电子放出部,16-气箱,18-反射极,20-抑制电极,22-接地电极,24-气体导入口,26-前狭缝,28-灯丝,30-阴极,32-反射板,34-灯丝电源,36-阴极电源,38-电弧电源,40-热电子,42-等离子体,44-源气体气瓶,46-Cokes气体气瓶,48-稀有气体气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伊恩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斯伊恩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52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