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放射源定位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92818.7 | 申请日: | 2014-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0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霍建文;王坤朋;王姮;刘满禄;张静;郭江;史思总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T1/00 | 分类号: | G01T1/00;G01T7/12;G08B21/12 |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射源 定位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性物质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放射源定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核能开发与核技术综合利用的快速发展,涉核设施、涉核行业和人群越来越多,核应急、核退役、核安全与核防护愈显重要;截至2014年底,全球500余个反应堆中,有123个运行时间超过30年、12个超过40年;同时,我国现约有放射性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应用的各类放射源7-8余万枚,其中,废源约有2.5万枚,“失联孤儿源”约2000余枚,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核知识的普及等原因,不可能每位公民都配备昂贵的专业核辐射探测仪,而过渡的电离辐射对人类会有致命的伤害,因此当放射性核泄漏或放射源丢失,潜在危害不断扩大时,社会公众往往会极度恐慌。如2014年国内某地某放射源丢失后,被公民拾得导致身体被辐射损伤,社会极度恐慌,相关专业单位的工作也缺乏及时有效的保障设施;因此,如何让众多公民确知放射性射线的超剂量率存在,以及从健康保障的角度明白自己受辐照的累积剂量的状况,提升群防群控下的辐射防护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市场的放射源检测与定位装置大致可以分为已知放射源的监测、定位、跟踪装置和未知源的检测与定位装置两类;如申请号为200810056795.2的专利涉及到的装置,这类装置需要在放射源上安装固化有源档案信息的定位终端,如RFID电子标签、GSM卡等,通过前端阅读器读取源信息,然后通过无线通信、GPS定位等技术进行定位;显然,这类装置不适用于未知源的定位,并对资源有一定的浪费;如申请号为200810156538.6、的专利涉及一种基于移动机器对未知源进行检测与定位装置,该类装置利用固定在机器人上的探测器、伽马相机等前端探测设备进行核辐射探测,然后利用有线、无线通信等技术进行放射源定位;该类装置适合于作业环境恶劣等条件下,针对普通公众该类装置存在着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等因素,不便于普及,检测范围有限;申请号为20130602906.6的专利提供一种根据模拟数据获取探测器的晶体阵列中晶体计数比与放射源角度的关系来定位放射源;该类设备需要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作为操作手操作探测系统,并且放射源定位的方法误差较大,设备价格昂贵,不便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放射源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移动通信终端对未知放射源进行实时探测,使公众能实时得知自身所受辐射剂量信息,使对核辐射的检测更方便、快捷,并且能够利用多点探测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未知放射源的位置并予以跟踪。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放射源定位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射源定位方法,包括:
初始化设置待测放射源的核素及预警剂量信息;
使用多个移动通信终端在多个探测点对放射源进行核辐射探测;
获取探测点的核辐射剂量信息、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
比较核辐射剂量信息和预警剂量信息,判定是否大于预警剂量值;
若大于预警剂量值,发送报警信息,并选定探测点探测区域为再探测区域;
在再探测区域再进行至少两次探测,根据至少两次的核辐射剂量信息,判断放射源的性质;
若放射源为固定放射源,使用多个移动通信终端在所述再探测区域进行多次核辐射探测,根据探测的核辐射剂量信息及核辐射剂量与距离的关系,对固定放射源进行定位;
若放射源为移动放射源,使用多个移动通信终端在所述再探测区域进行多次核辐射探测,根据探测的核辐射剂量信息及核辐射剂量信息与距离的关系,对移动放射源进行定位,确定移动放射源的运动方向;同时,设定对移动放射源进行重复探测的次数,根据获取的多次探测的核辐射剂量信息,确定移动放射源的移动速度;根据移动放射源的运动方向及移动速度,确定移动放射源的移动区域。
进一步地,对固定放射源进行定位和对移动放射源进行定位的具体步骤均包括:
根据探测的核辐射剂量信息及核辐射剂量信息与距离的关系,计算得到再探测区域内每个探测点到放射源之间的距离;核辐射剂量与距离的关系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28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辊底式板材连续回火炉及其回火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球化率紧固件线材的生产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