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超低硫柴油的加氢精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88647.0 | 申请日: | 2014-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37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 发明(设计)人: | 鞠雪艳;张乐;牛传峰;张锐;丁石;王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超低硫 柴油 加氢精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在存在氢的情况下精制烃油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生产超低硫柴油的加氢精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车用燃料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世界范围内最新的燃料规格中,对柴油指标做出了严格的控制。其中主要对柴油硫含量有了比以往更为严格的要求。欧盟国家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欧Ⅴ排放标准,该标准将柴油产品的硫含量限制在10μg/g以下。中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相当于欧Ⅲ排放标准(硫含量小于350μg/g)的国Ⅲ标准,北京地区于2008年率先实行相当于欧IV的排放标准,规定柴油硫含量小于50μg/g,2012年开始实施相当于欧V的排放标准,规定柴油硫含量小于10μg/g。
用现有的技术生产超低硫清洁柴油(硫含量小于10μg/g),必须在原有的加工工艺下,提高操作的苛刻度。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反应温度、提高反应氢分压和降低空速等。但提高反应温度,不仅严重影响催化剂使用寿命,使装置运行周期缩短,而且会产生大量的裂解产物,带来收率下降,以及产品颜色变深和色度不稳定的问题。而高的氢分压对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降低体积空速意味着降低装置处理量,或者加大反应器体积。因此,如何经济可行地生产超低硫柴油是一个重要难题。
在柴油馏分中各类硫化物随着分子大小、分子结构、取代基的数量以及取代基位置的不同,其加氢脱硫活性差别很大。硫醇、二硫化物和噻吩的反应活性远高于的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的,在缓和的加氢反应条件下就能脱除掉;而在硫原子的邻位上有取代基的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由于具有空间位阻效应,其加氢脱硫活性是最低的,在较苛刻的反应条件下其加氢脱硫的速率也很低。但是如果要满足超低硫柴油的要求,就必须将这些难反应的多取代基的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脱除掉。
CN102876374A公开了一种劣质馏分油加氢精制脱硫的方法,原料柴油和氢气混合后依次通过四个反应区,反应产物经冷却进入分离系统,得到液体产物和富氢气体;第一反应区装填第一类催化剂,在第二反应区内装填第一类催化剂和第二类催化剂的混合物,在第三反应区内装填第二类催化剂,在第四反应区内装填第一类催化剂,其中第一类催化剂为Mo-Co催化剂,第二类催化剂为W-Mo-Ni催化剂或W-Ni催化剂。该方法只能生产国IV标准的柴油产品。
US200610196809A1公开了一种利用不同反应区进行柴油加氢精制或加氢裂化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两个反应器,在两个反应器间加入高压分离器,以除去第一反应器生成的硫化氢和氨等气相杂质,进而提高加氢精制效果,但该方法中设置高压氢气气提塔,投资成本和操作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超低硫柴油的加氢精制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利用直馏或直馏/催化柴油生产超低硫柴油时,高温下操作对催化剂稳定性影响较大,装置操作周期短,同时氢耗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柴油原料油与氢气混合后进入加氢反应器进行加氢反应,反应流出物经冷却、分离后得到富氢气体和液相物流,液相物流再经分离和分馏后得到超低硫柴油产品,所述加氢反应器中具有两个反应区,在第一反应区中装填加氢精制催化剂I,所述的加氢精制催化剂I中含有活性金属组分钴-钼,第二反应区中装填加氢精制催化剂II,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II的含有活性金属组分镍-钨,所述加氢反应器中的反应条件为:温度为250-450℃,氢分压为1.0-12.0MPa,液时体积空速为0.3-6.0h-1,氢油体积比为100-1500Nm3/m3,其中,第二反应区的反应条件比第一反应区的反应条件缓和。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处理高硫、高氮并且金属含量高的柴油馏分,可以在较为缓和的操作条件下,得到硫含量满足欧IV及欧V的清洁柴油。本发明流程简单、操作压力低、设备投资及操作费用均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86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