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83008.5 | 申请日: | 201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9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侯豪情;程楚云;周小平;侯翔宇;何云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2 | 分类号: | B32B27/02;B32B27/30;B32B27/34;D04H1/4334;D04H1/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330096 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亚胺 纳米 纤维 增强 耐酸 多孔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1.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材和聚偏氟乙烯涂层,所述基材为由3,3',5,5'-四烷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或3,3'-二烷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与芳香二酐单体形成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且纤维中聚合物分子间的烷基间具有化学键,形成交联型结构;该聚偏氟乙烯涂层覆盖于多孔薄膜中的纤维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聚偏氟乙烯涂层的厚度为0.1~1.5μm;其中,聚偏氟乙烯的特性粘度为0.8~2.0 dl/g。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的孔隙率在45~70%之间,面密度在16~25 g/m2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的表面平均孔径为0.7~1.3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具有以下结构单元:
交联的聚酰亚胺结构为:
其中,R1为-CH3、-CH2CH3、-CH2CH2CH3、-CH(CH3)2或-CH2CH2CH2CH3,
R2为-H、-CH3、-CH2CH3、-CH2CH2CH3、-CH(CH3)2或-CH2CH2CH2CH3,
R为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3,3',5,5'-四烷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或3,3'-二烷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这种含多烷基的二胺单体与芳香二酐单体缩聚形成含多烷基侧基的聚酰胺酸;
B.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聚酰胺酸溶液制备成含多烷基侧基的聚酰胺酸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并经热亚胺化加工和热交联处理得到具有抗酸碱性能的交联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非织造布;
C.所述交联型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再经聚偏氟乙烯溶液浸渍或涂布,并去除溶剂,形成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偏氟乙烯溶液重量百分浓度为6~20 wt%,其中的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或N,N-二甲基乙酰胺;步骤C中是于150~200℃下热烘去除溶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增强的耐酸耐碱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将含多烷基侧基的聚酰胺酸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置于高温炉内按以下程序加热亚胺化和进行热交联加工:以10~20℃/min的升温速度从室温升温至200~250℃,并在此温度下停留2.0~4.0 min;以10~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80~320℃,并在此温度下停留2.0~4.0 min完成热亚胺化加工;以20~4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360~400℃,并在此温度下停留4.0~8.0 min完成热交联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300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