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超级电容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538598.X | 申请日: | 2014-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5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伟;李奇;陈明亮;李伟伟;郭玉芬;刘朝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G11/34 | 分类号: | H01G11/34;H01G11/3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活性炭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超级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及 其制备方法,还涉及该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因其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充电速度快、免维护环保等特 点而在国防、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消费电子、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 景。
传统的超级电容器电极以活性炭为原料。活性炭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000 m2/g~3000m2/g)以及合适的孔容量,使得其比电容可达到100F/g~300F/g,因 而被广泛地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然而传统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自身 电导率较低,在使用时必须与导电剂配合使用,才能使超级电容器内阻控制在 较低的水平。导电剂在与活性炭混合过程中,需要均匀分布,且用量不能过大, 一般不超过20%。导电剂用量过大会使得电极容量相应下降,超级电容器单体 成本上升;而导电剂用量过少,不利于超级电容器内阻的降低。在实际生产中, 活性炭与导电剂的用量对超级电容器性能有着较大影响,但在开发超级电容器 过程中,这种用量难以准确把握,需要长时间地探索。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 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兼具了高比表面积与高导电性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包括石墨烯材料和活性炭材料, 其中,所述石墨烯材料具有褶皱结构,所述活性炭材料通过π-π键结合在所述石 墨烯材料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材料具有纳米级介孔结构,孔径为1nm~100nm,孔容 量为1cm3/g~2cm3/g,比表面积为1000m2/g~3000m2/g,电导率为103S/m~106S/m。
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材料具有多苯环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材料的粒径为5μm~30μm。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 征在于,包括步骤:A)将无定型炭材料进行初步炭化,得到初步炭化物;B) 制备褶皱石墨烯;C)将步骤A)得到的初步炭化物与步骤B)得到的褶皱石墨 烯在液相中充分混合,再将混合物进行二次炭化,得到最终活化物;D)将步骤 C)得到的最终活化物洗涤后经粉碎处理,获得所述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
进一步地,步骤B)制备褶皱石墨烯具体包括:用插层剂对石墨微片进行预 插层,经解理、微波处理后得到膨胀石墨烯;将所述膨胀石墨烯在加热后急剧 冷却,获得褶皱石墨烯。
进一步地,所述插层剂的分子结构呈平面状,所述插层剂为氯化铁、氯化 亚铁、硫酸、硝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和氢氧化钠中的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
进一步地,将所述膨胀石墨烯加热至温度为25℃~1000℃,再冷却降温40 ℃~500℃,冷却时间为1s~300s。
进一步地,步骤C)具体包括:首先将所述初步炭化物与所述褶皱石墨烯在 浓度为1mol/L~10mol/L的碱溶液中充分混合,然后在650℃~1000℃的温度下 进行二次炭化,时间为2h~4h,得到最终活化物。
进一步地,所述无定形炭材料为生物质材料、煤和石油制品中的至少一种; 初步炭化的温度为500℃~60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超级电容器,包括采用所述复合材料的 电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不是简单地将导 电成分褶皱石墨烯与活性炭材料进行物理复合,而是在具有多苯环结构的导电 成分褶皱石墨烯与活性炭材料之间通过π-π键结合,使得活性炭材料均匀分布在 褶皱石墨烯的表面,从而达到了兼具高比表面积与高导电性的优点。另外,该 复合材料中的石墨烯材料具有褶皱结构,不但有效地避免了石墨烯层间的团聚, 还有利于负载其他纳米粒子。使用该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使得超 级电容器的电极同时具有较高的电极容量和良好的导电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 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385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戊乙奎醚的光学异构体及其药物组合物和用途
- 下一篇:微型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