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饮用的植物水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68079.0 | 申请日: | 2014-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57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孙以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以川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A01C1/00;A23L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255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饮用 植物 生产工艺 | ||
1.一种可饮用的植物水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工艺是将植物芽苗的生长流程和植物水的加工流程均在一个立体农业工厂内的相对封闭的有限空间内完成,实现植物芽苗的工业化的循环生产;芽苗的生长采用植物生长的立体组合架,形成立体多层生产系统;对生长的芽苗通过补光和补水系统进行人工补光和补水,克服植物生产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实现标准化、连续均匀、批量化生产,保障植物水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质和数量的需要;采用植物芽苗嫩芽阶段作为制备植物水的原料,产品多样化,满足生物多样性的要求;,采用简化制备饮用水的流程,确保制备的植物水无需经过清洗和消毒即可直接进入压榨流程,制备的植物水具备充分的生物活性和洁净度,适于直接饮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饮用的植物水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芽苗的生长流程具体包括:
1)种子前处理;
2)浸种;
3)催芽;
4)播种;
5)芽苗生长;
6)芽苗采收;其中,
所述种子前处理包括在浸种前对种子进行分选、清选,搓去种翅,剔去虫蛀、破残、畸型、腐霉、已发过芽的以及特小粒或瘪粒、未成熟种子,处理后经过检测,达到98%精选要求;
所述浸种过程中,对种子清洗和翻动,每天清洗1次,每天翻动4次;
浸种开始后53小时或2.5天露白,发芽率约30%;浸种后的种子放入篮子中,温度15-28℃之间,保持遮蔽;
所述催芽过程,将浸种后的种子在催芽区催芽,采用的催芽环境条件:25±1℃,相对湿度65±5%;催芽区每天2次倒盘,每天4次喷雾,每天1次通风,喷雾以不积水、不滴水,打湿种子和基质纸为限;催芽时间:以催芽开始时间始75小时或3.2天结束催芽;
所述芽苗生长过程是将催芽后的芽苗播种到位于生长区的植物生长架的生长托盘上,播种后的托盘叠放到植物生长架上,在适合的条件下快速生长;植物生长架上的温度:26±2℃,相对湿度65±5%;所述植物生长区温度白天要求22-25℃;晚间温度16-18℃,相对湿度55±5%;
所述芽苗采收:架上生长146小时或6.1天,芽苗高8-15 cm时采收;
所述植物水的加工流程具体为:
7)原料的搬运;
8)压榨;
9)分离;
10)澄清;
11)过滤;
12)灌装;
所述原料的搬运在封闭厂房内进行,确保原料的洁净和品质;
所述压榨过程采用螺旋压榨机,将芽苗中的水分从固形物中挤压出来:
所述分离过程采用物理方法或机械离心分离方法,将芽苗中的水分与固形物分离,去除脱水后的茎叶碎块,分离后的干物质回收;
所述澄清过程采用明胶,使水分中悬浮物的带负电荷的纤维素、单宁、多缩式戊糖和多酚物质的胶体粒子与带正电的明胶相互凝聚沉淀;
所述过滤过程采用压滤法或真空过滤法,使用超滤膜在压力作用下收集植物水,滤除杂质,将植物水与残余固形物彻底分离,获得纯净的植物水,供灌装;
所述剩余的干物质增加配料,成为饲料,干物质最终技术指标:芽苗叶的最终水分:≤12%;芽苗茎的最终水分:15~20%,茎叶总体平均含水分低于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饮用的植物水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前催芽过程中的发芽率控制在80%;在催芽过程的光照在种子萌动后给予弱光照,用遮阳网减少直射光;在倒盘时检查出芽率,去除出芽较差的种子,同时用光感喷洒系统湿润;根据植物种类确定水温,水温控制在20-23℃;播种前芽苗高控制在3-4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饮用的植物水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芽苗生长过程中,定期对芽苗补水、通风和补光,每天喷水2-4次,每次每个喷头喷水1秒钟,每层水量240ml;通风每天1次;当苗高5~7厘米时,逐步增强补光;光照强度、时间由智能控制系统自动控制;补水经过净化处理,补水中添加氧气、二氧化碳、微生物;补水采用采用喷头呈雾状喷洒;水温:夏季16-18℃,冬季20-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以川,未经孙以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807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电路中可靠性分析的测试结构及其测试方法
- 下一篇:倒装芯片半导体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