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43405.2 | 申请日: | 2014-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6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胡洁;戚进;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14 | 分类号: | G01N15/14;G01N21/64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涵 图像 生物 显微 分析 方法 | ||
1.一种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搭建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系统;
步骤2:利用所述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系统对细胞进行检测;
其中,所述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系统包括液流系统、光学系统;
液流系统包括流动室,流动室用于接收注入的样本细胞悬液和系统鞘液中,并使样本细胞悬液中的细胞在系统鞘液流的约束下聚焦在液流的中心,逐个流过流动室的检测窗口;
光学系统包括光源、光路系统、滤光片堆栈;
所述光源,用于照射通过检测窗口的细胞,从而产生光信号;光源包括用于产生明场细胞图像的卤素灯、用于产生荧光细胞图像的激光器;
光源照射细胞产生的光信号被物镜收集,通过两组楔形光栅分别收集前向光信号、侧向光信号到两个TDI相机中,然后通过光路系统传递到主要由多个二向色镜构成的滤光片堆栈,光信号在滤光片堆栈处被分成不同波段投射到一个六通道PMT阵列上;进而所述光学系统产生一个明场细胞图像,一个六通道荧光细胞图像及六个不同波段的PMT光强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系统还包括激光补光装置,其中,所述激光补光装置用于通过在细胞侧向补光来调整光强度,降低TDI相机延迟积分的时间,减少细胞的高速流动带来的积分时间过短造成光强偏弱的缺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系统还包括自动对焦装置,其中,所述自动对焦装置用于利用激光光点法,通过测量弥散斑的边缘和尺寸来计算细胞的聚焦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系统还包括速度测量装置,其中,所述速度测量装置用于利用激光测距来测定限定时间内细胞的运动距离,折算出细胞的运动速率,所述TDI相机根据细胞的运动速率捕获在流动室内的单细胞的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系统还包括分析系统,其中,所述分析系统采用荧光和明场的图像配准方式,校正荧光和明场的成像偏差,使得光斑中心重合,并且通过多光谱PMT光信号和多光谱的荧光图像来校正图像的荧光强度,使得输出的荧光强度与PMT保持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系统通过PMT光信号来调节荧光图像的分割阈值,并且通过图像微观结构的分析来确定大量细胞中的异常细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内涵图像流式生物显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的孔径数值NA大于0.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340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