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玻璃成型工艺生产的浮法平板玻璃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08821.9 | 申请日: | 2014-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2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德宁 |
主分类号: | C03B18/02 | 分类号: | C03B18/02;C03C3/062;C03C3/087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518053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 玻璃 成型 工艺 生产 平板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薄玻璃成型工艺生产的浮法平板玻璃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玻璃的浮法工艺存在一些技术偏见,造成了一些技术难题,如:
1、在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与设备”一书中的浮法玻璃成型工艺章节之第92页1至2行指出:“玻璃浮法工艺......玻璃液流入锡窑......相应的粘度为103帕·秒”。
现有技术难点[a]:现有技术的TFT玻璃和触模屏玻璃及钠钙玻璃,都有粘度温度高的缺陷。由于TFT玻璃和触模屏玻璃:其溶化粘度温度101.5帕·秒时1760℃,排气泡粘度温度102.0帕·秒时1620℃;钠钙玻璃:溶化粘度温度101.5帕·秒时1580℃,其排气泡粘度温度102.0帕·秒时1430℃;
而在锡窑工艺的玻璃带摊平工序,现有技术(1)的粘度温度为现有技术103帕·秒,因粘度还是高,张力变化小,而只能达到6-6.5MM的玻璃带摊平的平衡厚度,达不到1-4mm的玻璃带摊平的平衡厚度的技术效果;同样按正常浮法工艺拉边机生产时8.5-10倍拉薄率,现有技术只可拉薄为现有技术只可拉薄为0.6-0.65MM厚度的产品。
技术难点[b]:而在玻璃液进入锡窑时,如果温度超过1430-1760℃,将会造成以下难题:[1]加速锡的挥发,并因挥发气体影响玻璃带下锡面平整性,造成浮法玻璃下平面平整性品质严重不合格;[2]因为只有高铝耐火材料,才能适应锡窑中水包控制工艺温度变化时,急降温造成的膨胀或收缩,但现有技术高铝耐火材料,在温度超过1430℃时,会造成锡窑顶部和四周高铝耐火材料快速被破坏;[3]而现有技术高锆耐火材料,虽温度超过1430-1600℃时也可承受,但是不能承受锡窑中水包控制工艺温度变化时,急降温造成的膨胀或收缩,会造成高锆耐火材料因膨胀或收缩而开裂并快速被破坏];
技术难点[c]:有两面性之缺陷特征的玻璃材料:在强析晶温度范围时,DSC曲线中结晶峰尖锐,玻璃从液态向析晶失透转化有时间短并速度快[大多为20分钟-2小时]的特征的玻璃材料。
技术难点[d]:本发明生产出的玻璃具有低溶化粘度温度、低排气泡粘度温度、低成型粘度温度特征,从而产生节能技术效果和少气泡、少非熔化碴点等产品品质优势、具有对高氧化铝含量又有低温共熔的高抗折强度特征、还具有优秀热膨胀系数性质特征、具有优、秀的耐磨特征的优秀技术效果。
现有技术解决不了本发明揭示的技术难点;
本发明一种超薄玻璃成型工艺生产的浮法平板玻璃目的是:由于能创新超薄玻璃的成型工艺阶段的工艺方法与这类有多面性特征的限定成份范围的玻璃材料进行组合发明,所以可形成技术效果:
[a]、玻璃液在冷却部中,距成型锡窑0.3至1.8m距离时的玻璃液粘度温度为101.2至101.99帕·秒,才可实现在锡窑工艺的玻璃带摊平工序,粘度温度为101.5帕·秒至102.19帕·秒的粘度温度以上,才可因粘度变低又张力变化,才可达到1-4mm玻璃带摊平的平衡厚度的技术效果;
[b]同样因能形成1-4mm玻璃带摊平的平衡厚度,按正常浮法工艺拉边机生产时8.5-10倍拉薄率,现本发明才可拉薄为1-4mm产品厚度的高品质产品效果;
[c]因材料的粘度温度低,可克服加速锡的挥发及因挥发气体影响玻璃带下锡面平整性的难点,不会在玻璃带的下平面出现凹凸缺陷的,产生好平整度产品和波纹度品质能稳定在20mm距离波纹度不超过0.15微米的水平内的技术效果;
[d]、及克服冷却部玻璃液析晶的难点,而克服产品中存在大量失透的晶体块的难点,保障超薄的玻璃产品的高透光率的技术效果。
[e]能克服现有技术,在大生产中不可避免的8种生产工艺原因必须关闭冷却部装置尾部的安全闸板时:将没有从溶化部源源不断的1450-1540℃或以上的高温玻璃液的进入所带来的温度基础性保障,因此会使冷却部玻璃液几个小时全部析晶固化,会使冷却部装备会全部破坏,会造成全生产线停产的严重技术后果的难点问题;
2、西北轻工学院2001年出版的《玻璃工艺学》的74页,4-6.2玻璃成型之5-6行指出:......平板玻璃为102.5至103帕·秒,这是由于常规材料性质和工艺所决定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德宁;,未经杨德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88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