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的手刹拉杆总成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66455.5 | 申请日: | 2014-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9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 发明(设计)人: | 蒋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泰鸿机电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7/08 | 分类号: | B60T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赵百令;刘大玲 |
| 地址: | 31800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拉杆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刹拉杆总成。
背景技术
手刹拉杆总成是机动车驻车制动时的主要控制装置,作为机动车的重要工作部件,手刹拉杆总成的工作性能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现有的手刹拉杆总成装配结构中,其通常是通过制动拉线直接将手刹手柄部与整车制动总成相连接,虽然该种结构能够满足基本的驻车制动需要,但由于其制动拉线无任何保护或导向结构,使得长期频繁使用后驻车拉线易产生形变,这不仅会导致手刹拉杆总成的驻车行程变长,驻车制动力度下降,也会使得手刹拉杆总成的整体使用寿命相应缩短,且驻车操作过程中的手刹拉杆处的操作拉力并不均匀,给用户日常操作造成不便。
因此,如何使得手刹拉杆总成更加可靠耐用且操作便捷舒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刹拉杆总成,该手刹拉杆总成较为可靠耐用且操作便捷舒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刹拉杆总成,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上部铰接有拉杆座,所述拉杆座的前部设置有拉杆套筒,所述拉杆套筒内可沿其轴向滑动地设置有推杆,所述拉杆座上还铰接有与所述推杆相配合的棘爪,所述棘爪的上部与所述推杆的末端相接触,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棘轮,所述棘轮的外周部具有若干与所述棘爪的下端卡爪部相适配的卡齿;
所述拉杆座与机动车制动总成间连接有驻车拉线,所述拉杆座上设置有与所述驻车拉线接触配合的第一拉线槽,所述拉杆座的旋转中心与所述驻车拉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拉线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拉线槽与所述驻车拉线间的接触面为弧面;
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驻车拉线接触配合的第二拉线槽,所述第二拉线槽与所述驻车拉线间的接触面为弧面。
优选地,所述拉杆座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推杆的末端具有与所述限位柱套装配合的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拉杆套筒的轴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推杆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棘爪的上部接触配合的推臂。
优选地,所述驻车拉线的端部设置有装配柱,所述拉杆座的中部具有与所述装配柱套装适配的装配孔。
优选地,所述基座上具有若干第一铆接孔,所述拉杆座上具有若干与所述第一铆接孔相适配的第二铆接孔,所述基座与所述拉杆座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铆接孔和所述第二铆接孔翻边铆接装配。
优选地,所述推杆的末端设置有复位扭簧。
优选地,所述推杆套筒的前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推杆相配合的按钮帽,所述按钮帽的中部具有限位凸台,所述推杆的前端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台卡接适配的卡勾。
相对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手刹拉杆总成,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上部铰接有拉杆座,所述拉杆座的前部设置有拉杆套筒,所述拉杆套筒内可沿其轴向滑动地设置有推杆,所述拉杆座上还铰接有与所述推杆相配合的棘爪,所述棘爪的上部与所述推杆的末端相接触,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棘轮,所述棘轮的外周部具有若干与所述棘爪的下端卡爪部相适配的卡齿;所述拉杆座与机动车制动总成间连接有驻车拉线,所述拉杆座上设置有与所述驻车拉线接触配合的第一拉线槽,所述拉杆座的旋转中心与所述驻车拉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拉线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拉线槽与所述驻车拉线间的接触面为弧面;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驻车拉线接触配合的第二拉线槽,所述第二拉线槽与所述驻车拉线间的接触面为弧面。工作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拉线槽弧面和所述第二拉线槽弧面以及所述第一拉线槽与所述第二拉线槽间的相对位置,能够灵活调整所述驻车拉线的受力情况,以使得所述手刹拉杆总成的制动操作过程力度均衡且操作便捷舒适,同时有效避免了长期使用后的驻车拉线形变现象,从而使得所述手刹拉杆总成的整体结构更加可靠耐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手刹拉杆总成的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去除第一拉线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推杆与按钮帽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按钮帽部分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泰鸿机电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泰鸿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64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漏斗车底门自锁装置及漏斗车底门
- 下一篇:车辆前部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