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生脚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62634.1 | 申请日: | 2014-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0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纲;陈兰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宏纲 |
| 主分类号: | A61F2/66 | 分类号: | A61F2/66 |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 地址: | 22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设备,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仿生脚。
背景技术
脚是人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脚部有疾病的残疾人由于没有脚,行动十分不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220732899.2公开了一种仿生储能假脚,包含前脚掌和后脚跟,前脚掌和后脚跟通过一个活连接件或固定连接件相连接,前脚掌为一个L型的双弹片结构,所述后脚跟是一个V型结构的弹性体,活连接件是由金属圆棒或圆管切割出平行线或螺旋切槽而成的活连接件,前脚掌和后脚跟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作而成。本实用新型前脚掌与后脚跟分离单独承力,以模仿人脚的三点受力结构,使得站立更平稳;前脚掌与后脚跟会自动调整压力分布以保持胫管的垂直;在蹬地阶段,后脚跟由于回弹释放能量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动力,特别是在爬坡时能够更轻松,从而减轻截肢使用者的体力消耗;能够实现人脚踝的扭转功能,使行走转弯时更加灵活自如。但是这种仿生脚的使用感受较真脚的差异较大,使用不舒适,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带有脚踝部、脚跟部和脚掌部,且脚踝部与脚跟部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使用感受与真脚较为相近,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质量可靠的仿生脚。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仿生脚,包括一脚踝部,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部和一脚掌部,所述的脚跟部及所述的脚掌部分别与所述的脚踝部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脚踝部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的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一脚跟连接孔;
所述的脚跟部包括一第二连接板和一脚跟板,所述的第二连接板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孔;
所述的脚跟连接孔与所述的第二连接孔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一脚掌连接孔;
所述的脚掌部包括一第三连接板和一脚掌板,所述的第三连接板的上端设置有一第三连接孔;
所述的脚掌连接孔与所述的第三连接孔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跟减震装置,所述的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所述的脚跟板的下端设置有一对第一连接耳,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的第一连接耳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仿生脚还包括一脚掌减震装置,所述的脚跟板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二连接耳,所述的脚掌板的中部设置有一对第三连接耳,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二连接耳及所述的第三连接耳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脚跟板为弧形结构。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脚跟减震装置为气压减震结构。
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脚掌减震装置为气压减震结构。
本发明的仿生脚的优点是:带有脚踝部、脚跟部和脚掌部,且脚踝部与脚跟部之间及脚踝部与脚掌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装置,使用感受与真脚较为相近,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质量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仿生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仿生脚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的脚踝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脚踝部的主视图;
图5为图1中的脚跟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脚跟部的主视图;
图7为图1中的脚掌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脚掌部的主视图;
其中:
1、脚踝部;11、第一连接板;111、脚跟连接孔;112、脚掌连接孔;113、第一连接孔;
2、脚跟部;21、第二连接板;211、第二连接孔;22、脚跟板;221、第一连接耳;222、第二连接耳;
3、脚掌部;31、第三连接板;311、第三连接孔;32、脚掌板;321、第三连接耳;
4、脚跟减震装置;
5、脚掌减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宏纲,未经刘宏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26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