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乘员头颈胸和膝部保护的安全气囊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9052.1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11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王蕾;王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5 | 分类号: | B60R21/205;B60R21/206;B60R21/233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4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乘员 头颈 膝部 保护 安全气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气囊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乘员头颈胸和膝部保护的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通常,从正面保护前排乘员的安全气囊装置包含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副驾驶膝部安全气囊。
参见图1,在车辆中,副驾驶安全气囊1与仪表板上部2结构匹配,膝部安全气囊3与仪表板下部4结构匹配。副驾驶安全气囊1安装于仪表板上部2用于保护乘员的头部5、颈部6和胸部7,副驾驶膝部安全气囊3安装于仪表板下部4用于保护乘员的腿部8。
参见图2,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副驾驶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9将气体供给至副驾驶安全气囊气袋10,副驾驶安全气囊气袋10冲破仪表板表面的门盖后,在仪表板表面与乘员之间膨胀展开以起到保护乘员头部5、颈部6和胸部7的作用。膝部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11将气体供给膝部气囊气袋12,膝部气囊气袋12冲破表面的门盖或防尘罩后,在仪表板表面与乘员之间膨胀展开以起到保护乘员腿部8的作用,并能通过改善乘员坐姿而改善乘员胸部伤害。
副驾驶安全气囊气袋10填充前风挡和仪表板表面之间的空间,副驾驶安全气囊气袋10的前端具有与乘员正对的一定保护面积的乘员头颈胸保护面13。车辆碰撞后,乘员由于惯性向前运动,乘员头部5和胸部7撞击乘员头颈胸保护面13,达到吸收碰撞能量,起到保护乘员头部5、颈部6和胸部7的作用。
膝部气囊气袋12填充乘员腿部和仪表板表面之间的空间,膝部气囊气袋12的前端具有与乘员腿部正对的一定保护面积的乘员腿部保护面14。车辆碰撞后,乘员由于惯性向前运动,乘员腿部8撞击乘员腿部保护面14,达到吸收碰撞能量,起到保护乘员腿部8的作用。
目前,机动车上所使用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膝部气囊均是单气囊结构,各自采用单独的气体发生器充气。通常,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膝部气囊一般都涵盖较多零件,例如气袋、壳体、发生器、保持环、气囊支架等。配备这两套安全气囊,不仅造成整车成本和重量的增加,也占用了较多仪表板空间。
目前,市场上没有能够同时保护前排乘员头颈胸及腿部的安全气囊,也没有能够同时保护后排乘员头颈胸及腿部的安全气囊。
为了减少产品零件数量、降低成本,减少对仪表板空间的占用,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同时保护前排或后排乘员的头颈胸及腿部的安全气囊。
但是,同一个安全气囊需同时保护乘员头颈胸及腿部,气袋需具有两个部分,一部分可以替代副驾驶安全气囊保护乘员头颈胸,另一部分可以替代膝部气囊保护乘员腿部。但由于副驾驶安全气囊气袋充满气体的时间比膝部气囊气袋充满气体的时间长,故如何将发生器气体分配至两个不同部分的气袋,并使气袋按时充满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既能够确保乘员的约束性能,又能同时保护乘员头颈胸和膝部的安全气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既能够确保乘员的约束性能,又能同时保护乘员头颈胸和膝部的安全气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用于乘员头颈胸和膝部保护的安全气囊,包括气袋,其特征在于:气袋安装在仪表板中部或前排座椅内,气袋内设有功能片,充气后的气袋在功能片的两侧分别形成气袋上端和气袋下端,气袋下端内设有拉带一。
所述的气袋上端填充在汽车风挡和仪表板上部表面之间,气袋上端的前端形成乘员头颈胸保护面;所述的气袋下端填充在仪表板下部表面与乘员腿部之间,气袋下端的前端形成乘员腿部保护面。
所述的气袋上端填充在前排座椅的上部与乘员之间,气袋上端的前端形成乘员头颈胸保护面;所述的气袋下端填充在前排座椅的下部与乘员腿部之间,气袋下端的前端形成乘员腿部保护面。
所述的气袋包括主片和侧片,主片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保护端,侧片由侧片上端和侧片下端组成,侧片上端的面积大于侧片下端的面积,主片的边缘与侧片的边缘缝纫固定。
所述的功能片在受力后断裂,断裂时间为气袋开始充气后的10-15毫秒。
所述的功能片表面设有撕裂线和排气孔。
所述的拉带一的方向与气袋下端内部的气体流动方向相同,所述的拉带一至少有两个。
所述的拉带一将气袋下端分割为两个充气保护腔和一个连接腔,两个充气保护腔分别位于左、右两端拉带一的外侧,连接腔位于左、右两端拉带一的内侧,连接腔的厚度小于充气保护腔的厚度。
所述的连接腔的中部采用拉带二或缝线固定,拉带二的宽度小于拉带一的宽度。
所述的拉带一的宽度小于侧片下端的宽度,所述的拉带一的长度为侧片下端宽度的7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90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轨道车辆制动控制单元
- 下一篇:车辆的前立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