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巴戟天组织培养育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26231.1 | 申请日: | 2014-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1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黄振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振忠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39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巴戟天 组织培养 育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草药材栽培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巴戟天育苗的方法,尤其是巴戟天的组织培养育苗方法,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巴戟天(学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为双子叶植物茜草科(Rubiaceae),缠绕藤本,叶对生,膜质,长圆形,长3~13cm,宽1.5~5cm,前端短渐尖,基部钝形或圆形,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属药用植物。
巴戟天的药用部位是根,根呈扁圆柱形,略弯曲,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除了作为传统的中药材使用外,医药工业还以巴戟天作为原料,大量研制开发用于补肾壮阳,强筋骨的中成药产品:如人参鹿茸丸、全鹿大补丸、杜仲地黄丸、还少丸、龟鹿滋肾丸、参茸丸、安肾丸、固本丸等,因此巴戟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年需求量超过60万公斤,并以每年10%—15%的速率增长,但巴戟天的地域分布范围相当有限,在自然条件下,巴戟天开花结荚期的病虫害严重、种子成熟时容易自然脱落,因此自然繁殖系数极低,且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经济利益,人们大量采挖野生巴戟天资源,致使野生巴戟天资源濒临灭绝。
为满足需要,人们不得不发展人工栽培技术,而开展巴戟天人工栽培,首先要解决巴戟天育苗问题。而巴戟天不仅自然繁殖系数低,通过采收种子进行人工繁殖难度也很大,成苗率不到20%,几乎失败。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巴戟天人工繁育难度大,成苗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组织培养育苗方法,提高巴戟天育苗成苗率,而且能保持巴戟天药用成分,移栽后生长快,可大面积进行巴戟天人工栽培。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巴戟天组织培养育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采种,选健壮、无病虫害的野生巴戟天植株作采种母株,每年霜降节气过后,种子成熟,即可采种。
2.无菌苗的培养,将巴戟天种子置于0.2%升汞溶液浸泡消毒15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浸洗5次,每次浸洗3分钟,然后将种子播种于培养基,在室内自然散射光照下培养。
3.诱导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进行诱导培养,植物激素用苄基嘌呤(BA)和奈乙酸(NAA),苄基嘌呤(BA)浓度为1.0~2.5mg/L,优选为2.0mg/L,奈乙酸(NAA)浓度为0.1~0.3mg/L,优选为0.2mg/L,同时加入2.5%的蔗糖和0.7%的琼脂,培养基温度保持24℃~26℃,PH值5.9~6.2。
4.丛生芽诱导,当步骤2培养的无菌苗长至5~6厘米后,切取上部2.6~2.9厘米长的顶芽茎段,接入诱导过的培养基培养28天后即有丛生芽形成。
5.丛生芽继代增殖,丛生芽诱导50天后,平均高达3.5~4.5厘米时,将丛生芽切成3芽一簇,转至另一诱导过的培养基,25天~30天后,每簇增殖至45~50个丛生芽。
6.诱导生根,当继代增殖的丛生芽有70%长至3~4厘米时,将健壮的芽单切,并转到新的诱导过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18天后基部切口开始分化出根。
7.试管苗的移栽,将发育良好,具有2~3张展开叶片的试管苗瓶盖打开,置于室温下炼苗3~4天后取出小苗,用清水洗去根部了培养基,在有75%~80%遮荫度的大棚内,移栽到苗床或营养杯中,浇透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每天揭开薄膜换气45分钟,喷水雾保持空气湿度85%以上,8天后,可揭去薄膜,按常规管理。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巴戟天育苗方法,取材方便,丛生芽诱导率达50%~80%,成苗达85%以上,可以满足人工大量栽培的需要,而且经过薄层色谱技术鉴定,本方法培养出的试管苗具有生物合成药用有效成分甲基异茜草素、大黄素甲醚、水晶兰甙和四乙酰车叶草甙的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事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巴戟天组织培养育苗,其具体步骤如下:
1. 采种,选健壮、无病虫害的野生巴戟天植株作采种母株,每年霜降节气过后,种子成熟,即可采种;
2.无菌苗的培养,将巴戟天种子置于0.2%升汞溶液浸泡消毒15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浸洗5次,每次浸洗3分钟,然后将种子播种于培养基,在室内自然散射光照下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振忠,未经黄振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62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盘式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