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教练车副转向系统及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96883.5 | 申请日: | 2014-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5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张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1/04 | 分类号: | B62D1/04;B62D1/16;B62D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教练车 转向 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教练车转向系统,包括主转向盘(1)、第一电磁离合器(2)、第一小齿轮(3)、第一角位移传感器(4)、减速机构(5)、主转向柱(6)、转向器(7)、转向轮(8)、蓄电池(9)、副转向柱(10)、轴承(11)、第二角位移传感器(12)、第二小齿轮(13)、副转向盘(14)、负载传感器(15)、车速传感器(16)、发动机转速传感器(17)、第一机体(18)、第二电磁离合器(19)、助力电机(20)、第二机体(21)、电子控制单元(22),上述部件协同工作,形成主转向系统和副转向系统,实现学员和教练均能够对教练车进行转向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练车转向系统,其中:主转向盘(1)通过第一电磁离合器(2)与主转向柱6连接,主转向柱6通过一对啮合的第一小齿轮3连接到第一角位移传感器4,其中第一小齿轮3的主动齿轮套装在主转向柱6上并固定,随主转向柱6一起转动,第一小齿轮3的从动齿轮套装在第一角位移传感器4上,第一角位移传感器4安装在驾驶室内的第一机体18上,第一角位移传感器4的输出端接电子控制单元22,电子控制单元22的输入端还分别接负载传感器15、车速传感器16和发动机转速传感器17,电子控制单元22的输出端接助力电机20和第二电磁离合器19,助力电机20和第二电磁离合器1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蓄电池9为汽车蓄电池,形成教练车主转向系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教练车转向系统,其中:副转向盘14与副转向柱10固定连接,套装在副转向柱10上的轴承11固定在第二机体21上,副转向柱10通过一对第二小齿轮13与第二角位移传感器12连接,第二小齿轮13的主动齿轮套装在主转向柱10上并固定,第二小齿轮13的从动齿轮套装并固定在第二角位移传感器12上,第二角位传感器12固定在驾驶室内的第二机体21上,第二角位移传感器12的输出端接电子控制单元22,形成教练车副转向系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教练车转向系统,其中:主副转向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单元22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教练车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学员正常练习或者教练员教学过程中教练车由所述主转向盘(1)控制,当学员错误操作导致危险情况时,教练员及时转动所述副转向盘(14),当所述副转向柱(10)转角超过电子控制单元(22)中预设的角度值时,教练车由所述副转向盘(14)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检测第二角位移传感器信号(12),然后进行步骤2;
步骤2、判断副转向柱(10)转过角度的大小是否超过电子控制单元(22)中预设的角度值:若测得角度大小超过预设角度值,则判断为副转向系统介入,控制转向,然后进行步骤3、步骤4;否则判断为副转向系统不介入,然后进行步骤6;
步骤3、电子控制单元(22)将第二角位移传感器(12)信号代替第一角位移传感器(4)信号,电子控制单元(22)继续接收并处理负载传感器(15)信号、车速传感器(16)信号、发动机转速传感器(17)信号和助力电机(20)反馈电流信号,然后进行步骤4;
步骤4、电子控制单元(22)控制第一电磁离合器(2)断开,使主转向盘(1)对第一角位移传感器(4)没有角度输入,然后进行步骤5;
步骤5、车辆转向完全由副转向盘(14)控制,然后回到步骤1;
步骤6、第一电磁离合器(2)持续闭合,然后进行步骤7;
步骤7、车辆转向继续由主转向盘(1)控制,然后回到步骤1。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教练车副转向系统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子控制单元(22)通过对比接收到的第二角位移传感器(12)信号和电子控制单元(22)中预设的角度值,判断副转向系统是否控制转向,当第二角位移传感器(12)信号大于电子控制单元(22)中预设的角度值时,教练车由副转向盘(14)控制,当第二角位移传感器(12)信号小于电子控制单元(22)中预设的角度值时,教练车由主转向盘(1)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未经青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9688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