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杂环卡宾前体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86311.9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8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向亚;张明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D233/58 | 分类号: | C07D233/58;C07D233/60;C07D23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氮杂环卡宾前体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氮杂环卡宾(NHC)前体的制备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分子式为R3-B(OH)2的硼酸、咪唑和分子式为R4-X的卤代物为原料,分别进行C-N偶联的方法和烷基化反应来制备氮杂环卡宾(NHC)前体。
背景技术
早在20世纪60年代,Wanzlick在文献《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1968,7(2):141-142》中报道了对N-杂环卡宾(NHC)的研究。而其迅速发展却始于1991年Arduengo研究小组在文献《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1991,113(1):361-363》中报道的了成功的分离得到了NHC的固态晶体,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性质而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尤其是NHC具有强的给电子能力,以及比较弱的π接受能力及其易合成的性质使金属有机化学家们的关注重点集中在以其为配体,合成各种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研究上。特别是近年来在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中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而取代环境污染比较大的膦配体。由于NHC具有亲核性卡宾性质,引起了小分子催化化学家们的关注,使其作为亲核催化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从而促进了合成各种结构稳定的NHC的发展。
目前,NHC前体咪唑盐的合成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在咪唑的仲N原子处进行亲核取代,如在文献《Russion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2003,39(10):1467-1470.AustralianJournalofChemistry,1977,30:2005-2013》中报道的用烷基取代N原子上的氢,再在高温下在另一个N原子处进行烷基化来实现的,如反应式(1);
方法二:采用多组分反应来构建N,N’-取代杂环,如反应式(2)、(3)和(4),该方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合成NHC前体的方法。
如专利US.5077414,1991,以及在《Organometallics,1999,18(21):4325-4336.JournalofOrganometallicsChemistry,1999,572:177-187.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1999,121(42):9889-9890》等文献中均报道了用简单的胺,乙二醛和甲醛在酸的作用下合成对称的咪唑盐,此合成路线使得合成较复杂和较大取代基团的N,N’-取代咪唑盐NHC前体成为了可能。也可以通过多组分合环后再烷基化来合成不对称N,N’-取代咪唑盐衍生物,如反应式
(2)、(3)和(4)。
1)咪唑烷基化
2)多组分反应构建咪唑环
(a)对称合成
(b)不对称合成
在方法一中,虽然该方法具有合成简便以及原料毒性小易得等优点,但是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制备取代基为烷基的结构比较简单的NHC前体。
在方法二中,虽然该方法可以合成多种NHC前体,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中使用的原料具有毒性,反应体系复杂以及提纯反应产物困难等缺陷。
因此,如何使用更简便的方法合成出易提纯的、产率高的以及结构更复杂丰富的NHC前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制备NHC前体的反应体系较复杂,提纯NHC前体比较困难,产率低,以及制备的NHC前体的结构比较简单的缺陷,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NHC前体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氮杂环卡宾前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分子式为R3-B(OH)2的硼酸和咪唑在第一溶剂存在下进行C-N偶联反应,生成N-取代咪唑;
(2)将所述N-取代咪唑在第二溶剂存在下与分子式为R4-X的卤代物进行烷基化反应;
其中,R3和R4相同或不同,且各自独立地为C1-C6的烷基或其异构体、取代芳基或未取代芳基;X为I-、Br-或C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63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粉锅炉炉外顶置式高效脱硝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臭废气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