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轻石为载体的吸湿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68934.3 | 申请日: | 2014-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1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泱光;陈俊律;郝建春;刘晋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晶瑞特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28 | 分类号: | B01D53/28 |
代理公司: | 无锡大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8 | 代理人: | 何军 |
地址: | 214423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轻石 载体 吸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湿剂,尤其涉及一种以轻石为载体的吸湿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吸湿剂分为一次性的吸湿剂和能反复使用的吸湿剂,其中一次性的吸湿剂使用最多的是生石灰(氧化钙),其吸湿的原理为与空气中的水分起化学作用,从而达到吸湿的效果;其优点是价格低廉,吸湿量较大,缺点是一次性使用,吸湿后为较强碱性的粉末,回收处理有一定难度,如不及时处理,已吸收的水分仍然会放出;可反复使用的吸湿剂主要为硅胶和聚丙烯酰胺,硅胶的吸水能力最大为其质量的40%左右,吸湿后可加热将水分放出后,再用于吸湿,缺点是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难以大范围使用;而聚丙烯酰胺由于是粉末状,在使用时,最外侧的聚丙烯酰胺吸湿后就会变成糊状,从而将其它未吸湿或未充分吸湿的聚丙烯酰胺包裹住,从而影响吸湿效果;同时聚丙烯酰胺吸湿后就会变成糊状也影响它的使用范围,且不便于拿取。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吸湿率及生产成本低的以轻石为载体的吸湿剂。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为,以轻石为载体的吸湿剂,其特征在于它由聚丙烯酰胺粉末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或聚乙烯醇溶液粘附在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颗粒上后经烘干后制得;
聚丙烯酰胺粉末的粘附量为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颗粒重量的5~40%,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或聚乙烯醇溶液的用量为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颗粒重量的8~12%;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浓度为0.2~0.5重量%,聚乙烯醇溶液的浓度为1~5重量%;聚丙烯酰胺粉末的细度为30~150目;
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颗粒直径为5~20mm,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颗粒的微孔隙直径为0.1~1mm;
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颗粒由发泡混合物经烧结后制得,发泡混合物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份:
玻璃粉末: 85~90
大理石粉: 2~5
氧化铝粉末: 1~3
方解石粉末: 1~3
硅藻土粉末: 2~5
白云石粉末: 1~2
其中玻璃粉末的细度为40~100μm ,大理石粉的细度为20~40μm,氧化铝粉末的细度为20~40μm;方解石粉末细度为20~40μm,硅藻土粉末细度为20~40μm,白云石粉末细度为10~20μm。
硅藻土粉末、方解石粉末和白云石粉的作用是保持气孔均匀性,从而提高轻石比表面积,增强吸湿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以轻石为载体的吸湿剂的制备方法。
一种以轻石为载体的吸湿剂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先将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份混合制得发泡混合物:
玻璃粉末: 85~90
大理石粉: 2~5
氧化铝粉末: 1~3
方解石粉末: 1~3
硅藻土粉末: 2~5
白云石粉末: 1~2
其中玻璃粉末的细度为40~100μm ,大理石粉的细度为20~40μm,氧化铝粉末的细度为20~40μm;方解石粉末细度为20~40μm,硅藻土粉末细度为20~40μm,白云石粉末细度为10~20μm;
(2)、将上述制得的发泡混合物堆积到加热炉中,发泡混合物在加热炉中经预热、第一次升温加热、烧结加热、第二次升温加热和发泡加热后制得烧结发泡加热物,将烧结发泡加热物从加热炉中取出后进行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其微孔隙直径为0.1~1mm;其中预热温度为350~450℃,预热时间为5~20分钟;第一次升温加热温度为680~720℃,加热时间为10~30分钟;烧成加热温度为730~770℃,加热时间为5~15分钟;第二次升温加热温度为780~820℃,加热时间为10~30分钟;发泡加热温度为950~990℃,加热时间为5~10分钟;
(3)、将步骤(2)中制得的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敲碎后通过分选筛获得直径为5~20mm的微孔隙发泡玻璃轻石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晶瑞特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晶瑞特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89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