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虫媒病毒液相芯片三重检测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247111.2 申请日: 2014-06-06
公开(公告)号: CN104120191A 公开(公告)日: 2014-10-29
发明(设计)人: 李云峰;蔡鹏;龙川凤;赵亮;葛藤 申请(专利权)人: 李云峰
主分类号: C12Q1/70 分类号: C12Q1/70;C12Q1/68;C12R1/93
代理公司: 大连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19 代理人: 龙锋
地址: 116001 辽***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虫媒病毒 芯片 三重 检测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同时检测基孔肯亚热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裂谷热病毒三种虫媒病毒的液相芯片三重检测方法以及所涉及的液相芯片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虫媒病毒是指一类以吸血昆虫为媒介,在脊椎动物和人、畜间传播多种严重疾病的病毒。目前已发现的虫媒病毒约537 种,分布遍及世界五大洲,已证实其中130 余种对人畜有致病性[1]。在病毒分类中,虫媒病毒隶属14个病毒科。根据所包括病毒的种类及其与人、畜疾病的关系,虫媒病毒主要集中在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29种)、黄病毒科黄病毒属(69种)、呼肠孤病毒科(77种)和布尼安病毒科(350种),其中许多病毒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较大[2]。 

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非洲伊蚊(Aedes africanus),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该病毒最早在非洲,随后在印度和东南亚流行。近几年,基孔肯雅热在非洲和亚洲再次暴发,导致数百万人发病[3],且传播范围具有超出现有分布范围的趋势,即向中美洲、南美洲以及美国南部和中国等地区扩散。2008年,我国首次从2例斯里兰卡回国的输入性病例血清标本中检出CHIKV。2010年我国广东省东莞市发生基孔肯雅热流行,共确定诊断173例患者。该病传播媒介在我国广泛分布,尤其在南方地区具有引发基孔肯雅热流行的条件[2]。基孔肯雅热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关节疼痛以及皮疹。在亚洲,CHIKV与出血热综合征有密切关系,类似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 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在中国称新疆出血热) 因感染CCHF 病毒引起,是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4 种虫媒病毒性传染病之一[4]。CCHF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内罗毕病毒属(Nairovirus genus),CCHF病毒广(CCHFV)泛分布于非洲、中东、欧洲东南部和亚洲的干燥地区,我国新疆从1964至1994年共报告260例病人[5]。各种野生哺乳动物为该病毒储存宿主,流行季节为3-6月,呈散发流行。该病毒引起以发热、全身性出血为典型特征的烈性传染疾病,病死率高达67%[6]。 

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属于布尼安病毒科白蛉热病毒属,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该病毒可引起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急性出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类感染裂谷热后,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肌肉痛,关节痛,有时会有恶心,呕吐,部分会出现眼部疾病、脑膜炎或出血热。近10多年,该病在非洲流行较为严重,2006-2007年肯尼亚共报道684例(155例死亡),索马里报道114例(51例死亡);2007年坦桑尼亚报道290例(117例死亡),苏丹报道228例;2008年马达加斯加岛报道418例(7例死亡)(WHO,2007,2008)。该病曾被认为仅在非洲流行,直到2000年9月沙特阿拉伯和也门有确诊病例,该病具有向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传播的趋势,我国应引起高度关注[7]。 

多重PCR(multiplex PCR),又称多重引物PCR或复合PCR,是根植于普通PCR技术的一种特殊方法,可在同一PCR反应管中同时扩增出一个或多个核酸片段,一次操作即可完成多个靶基因的扩增,具有高效性、经济性、简便性等显著的优点。液相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被喻为后基因组时代的芯片技术,是融流式技术、荧光微球、激光、数字信号处理和传统化学技术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物分子高通量检测技术[8-9]。液相芯片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宽了科学研究者和医学工作者的研究空间,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如肿瘤标志物、内分泌激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组织配型的基因检测、病原菌感染等的检测[10-1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云峰,未经李云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71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