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巴贝西虫的方法及其专用试剂盒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244660.4 | 申请日: | 2014-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98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 发明(设计)人: | 江佳富;曹务春;蒋宝贵;张圆;孙毅;江瑞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Q1/6893 | 分类号: | C12Q1/6893;C12Q1/6851;C12Q1/04;C12N15/11;C12R1/9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陈晓庆 |
| 地址: | 1000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巴贝西虫 方法 及其 专用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巴贝西虫的方法及其专用试剂盒。本发明公开的一组DNA分子,由如下(1)‑(3)所示的DNA分子组成:(1)SEQ ID No.2所示的DNA分子;(2)SEQ ID No.3所示的DNA分子;(3)SEQ ID No.4所示的DNA分子。本发明公开的方法较之当前临床上采用的形态学、免疫荧光法,可大大提高检测巴贝西虫的灵敏度,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适合基层医院以及巴贝西虫病的传播媒介、动物宿主监测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巴贝西虫的方法及其专用试剂盒,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巴贝西虫病(Babesiosis)临床主要症状为高热、溶血性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是一种可经媒介蜱叮咬、接触动物(血液)、输血以及母婴传播等独特方式传播的新发人兽共患病。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人群感染病例不断发生,甚至在美国几个州爆发疫情,在我国山东、浙江、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不断发生巴贝西虫确诊/疑似病例,已成为一种“新的健康威胁”。目前全世界已相继报道了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的巴贝西虫超过100种。感染人的巴贝西虫主要包括微小巴贝西虫、邓氏巴贝西虫、分歧巴贝西虫和猎户巴贝西虫、巴贝西虫KO1株等。由于该病存在相当比例的隐性或亚临床感染者,临床上极易误诊漏诊。临床上目前主要利用血涂片、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CFT)甚至动物接种试验来进行确诊。但由于形态学敏感性较低,血清学检测不适合早期诊断,动物接种后需经一定的潜伏期即可在末梢血涂片中查到虫体。受到很大限制。荧光PCR方法由于其操作步骤简单,反应时间更短,整个过程可在2h内完成,结果判定简单客观,灵敏特异且能应用在自动化分析系统中,故而适宜门诊就诊患者初查。Taqman探针带有一个荧光发光基团和一个荧光淬灭基团,完整的探针在特定光源激发下,发光基团所产生的荧光被淬灭基团全部吸收,样品无荧光。PCR过程中,Taq酶在延伸DNA链的同时,可通过自身的5’→3’核酸外切酶活性降解与模板结合的特异性荧光探针,使荧光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分离,分离后的荧光报告基团在特定光源激发下产生荧光。通过监测整个PCR过程荧光信号的变化,对未知模板进行定性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巴贝西虫的方法及其专用试剂盒,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检测巴贝西虫具有准确可靠、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一组DNA分子,由如下(1)-(3)所示的DNA分子组成:
(1)SEQ ID No.2所示的DNA分子;
(2)SEQ ID No.3所示的DNA分子;
(3)SEQ ID No.4所示的DNA分子。
一种检测样品中巴贝西虫含量的试剂盒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该试剂盒包含如下(1)-(4)所示的分子:
(1)SEQ ID No.2所示的DNA分子;
(2)SEQ ID No.3所示的DNA分子;
(3)SEQ ID No.4所示的DNA分子,或5’端连接报告荧光基团,3’端连接淬灭荧光基团的SEQ ID No.4所示的DNA分子;
(4)SEQ ID No.5所示的DNA分子;
该试剂盒还包含使用说明书,说明书记载内容如下:以不同浓度的含有SEQ IDNo.5所示DNA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模板,以SEQ ID No.2所示的DNA分子和SEQ ID No.3所示的DNA分子为引物,以5’端连接报告荧光基团,3’端连接淬灭荧光基团的SEQ ID No.4所示的DNA分子为探针,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以每个反应中重组质粒的拷贝数为横坐标,对应的Ct值为纵坐标,制作标准曲线,得到标准曲线公式;提取待检样品的DNA,以其为模板,按照上述方法,得到对应的Ct值,记作A;将A带入标准曲线公式,得到重组质粒的拷贝数,即为待检样品中的巴贝西虫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46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