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载药纳米微囊、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38276.3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27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胡强;孙颖;段友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7/34 | 分类号: | A61K47/34;A61K9/50;A61P35/00;A61K31/585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邬震中 |
地址: | 200237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药纳米微囊、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聚乙烯亚胺聚合物载药纳米微囊、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目前全球每年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1000万。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预计2020年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将达2000万以上,死亡1200万。常规的癌症治疗方法有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外科切除手术和生物治疗等。抗肿瘤药物通常对正常组织和细胞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因此,将药物递送到肿瘤部位并缓慢释放出来,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构建药物递送系统已经成为近年来纳米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是有希望改变药物治疗效果的途径之一。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聚合物是由两端为亲水性聚氧乙烯PEO链段和中间疏水聚氧丙烯PPO链段构成的一种两亲性三元嵌段共聚物。由于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无免疫原性等特点,目前已经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认证,可以用来作为食品添加剂和药物辅料的一种人工合成的聚合物材料,因此,利用它作为药物载体,在实现药物的控释缓释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是一种分子量很大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因此,同其他小分子量的表面活性剂一样:它具有一个临界胶束浓度,当材料浓度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后,能够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外壳亲水、内核疏水的纳米胶束;而由纳米胶束的疏水性内核构成的空腔结构则为小分子药物的包埋提供了一个的良好空间微环境。药物分子通常可以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力或者化学键的作用进入到纳米胶束内核结构中,从而达到提高药物溶解度的目的。同时,在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聚合物构建的两亲性纳米给药系统中,由于纳米药物制剂表面具有的亲水性外壳以及具有较小的粒径,降低了纳米材料被体内免疫细胞识别摄取的可能性,从而延长了制剂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其次,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作为药物载体应用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作为一种温度敏感性的材料,它存在一个最低临界临界温度LCST,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具有可逆的溶胶-凝胶相转变性。当温度低于最低临界溶解温度时,材料溶液能够以自由流体形式存在,体系粘度小,而随着温度逐渐升高至LCST以后,溶液会迅速的发生相变化,从溶胶态转变为半固态的凝胶形式。因此,利用材料的溶胶-凝胶相转变性可以实现包埋药物控制释放以及局部给药的效果。
但是由于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太大,使得它作为药物载体用于体内应用研究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当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药物制剂作用于体内时,经过体液的不断稀释循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纳米载体结构就会变得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到破坏而解聚成单体形态,这样就会使得被包埋在胶束内核结构中的药物在未达到肿瘤组织前就提前释放出来,并经过肾被排出体外,使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同时提前释放出来的抗癌药还有可能会对人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伤害,这就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为了克服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临界胶束浓度大的这个缺点以提高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的端羟基活性基团进行化学改性,如壳交联改性等。接枝改性后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一方面不仅能够提高材料在稀释溶液环境中的稳定性,而且在引入了新的官能团后有可能会使得聚合物具有更优良的性能特征。
蟾毒灵(Bufalin)是一种从中药蟾酥中提取出的单体,因其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及来源于天然药物的优势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蟾毒灵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分化等方面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在胃癌细胞株MGC803及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蟾毒灵升高Bcl-2/Bax比例,引起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增加线粒体膜的通透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蟾毒灵可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具有剂量依赖性,与HCC细胞中Na+-K+·ATP酶的表达水平有关。蟾毒灵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表明蟾毒灵可显著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在白血病细胞株K562中,蟾毒灵诱导分化的初级阶段WTl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未经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82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调节机
- 下一篇:粒状微生物生物质的制备及其有价值的化合物的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