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32398.1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7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飞;周达;王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37 | 分类号: | H04L12/437;H04L12/46;B61L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16045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以太网接口 网络控制子系统 网关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运行状态信息 主控单元 列车控制系统 网络控制系统 控制子系统 车载设备 发送控制 所在网络 通过设备 网络架构 网络接口 速率和 以太网 带宽 传输 列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单元和与每节车辆对应的网络控制子系统;每个网络控制子系统中包括ETBN和以太网接口网关,以太网接口网关通过第一以太网接口与ETBN连接;以太网接口网关通过设备网络接口与车辆上的车载设备连接;相邻的网络控制子系统通过相邻的ETBN连接,相邻的ETBN间通过第二以太网接口连接;主控单元通过第一以太网接口与所在网络控制子系统中的ETBN连接,并通过每个所述网络控制子系统中的ETBN获得列车的运行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运行状态信息发送控制信号。通过将列车控制系统构建成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架构,提高了网络控制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带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列车网络技术,具体是涉及一种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诸如高铁、地铁、动车等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在满足列车运行安全可靠的同时,为乘客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绝大多数列车都采用基于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以下简称TCN)的网络控制系统。TCN是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国际标准,该标准将通信网络分成用于连接各节可动态编组的车辆的列车级通信网络——绞线式列车总线(TwistedTrain Bus,以下简称WTB)和用于连接车辆内固定设备的车辆通信网络——多功能车辆总线(Multifunctional Vehicle Bus,以下简称MVB)。
但是,现有的TCN网络在带宽、传输速率等方面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列车通信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TCN网络存在的带宽低、传输速率低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包括:
设置于所述列车的一节车辆中的主控单元和与每节车辆对应的网络控制子系统;
每个所述网络控制子系统中包括以太网骨干网交换机ETBN和以太网接口网关,所述以太网接口网关通过第一以太网接口与所述ETBN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接口配置为车辆级的以太网接口;
所述以太网接口网关通过设备网络接口与车辆上的车载设备连接;
相邻的所述网络控制子系统通过相邻的ETBN连接,相邻的ETBN间通过第二以太网接口连接,所述第二以太网接口配置为列车级的以太网接口;
所述主控单元通过第一以太网接口与所在网络控制子系统中的ETBN连接,并通过每个所述网络控制子系统中的ETBN获得列车的运行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运行状态信息发送控制信号。
本发明提供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包括与每节车辆对应的网络控制子系统,每个所述网络控制子系统中包括以太网骨干网交换机ETBN和以太网接口网关,相邻的所述网络控制子系统通过相邻的ETBN连接,相邻的ETBN间通过列车级的第二以太网接口连接,以太网接口网关通过车辆级的第一以太网接口与所述ETBN连接,从而,列车的主控单元通过相邻ETBN的第二以太网接口间的以太网链路接收到列车的运行状态信息。通过将列车控制系统构建成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架构,提高了网络控制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带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相邻ETBN间链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ECN间环形网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以由三组车辆组成的列车为例进行说明,该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23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