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黄烷化合物在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15128.X | 申请日: | 2014-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8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成;陈乃宏;贠菊平;宋修云;杨桠楠;冯子明;姜建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353 | 分类号: | A61K31/353;A61K31/497;A61P25/28;C07D311/32;C07D311/40;C07D405/12;C07D407/12;A23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滕一斌 |
地址: | 1000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黄烷 化合物 防治 神经 退行 性疾病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类黄烷化合物在预防和/或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功能和用途,该类化合物是由黄烷聚合物经连接有不同功能基团的硫代试剂衍生化后得到的,本课题组在对合成的黄烷衍生物的药理学活性评价过程中发现:该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有效剂量可达1μM,可以用于制备成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药物,本专利公开了此类黄烷聚合物衍生化物作为预防和/或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或保健品方面的新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一类黄烷化合物在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药物方面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过毁坏维持正常脑功能的神经元,引起脑损害或躯体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人,随着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将会增加。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40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将会超过癌症而成为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二大死因。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的左旋多巴的药效逐渐减弱,并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探寻新的有效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以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十分复杂,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学说、氧化应激学说、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聚集、炎症、免疫功能缺陷等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已有大量研究发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抑制剂鱼藤酮的摄入,可导致选择性的黑质纹状体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胞浆内突触核蛋白免疫阳性包涵体的出现,即产生明显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症状,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抑制鱼藤酮毒性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可行性方案。
黄烷及其聚合物是广泛存在于传统药用植物中的一类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烷类化合物具有降糖、神经保护、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等方面的活性,而黄烷聚合物近年来虽有活性方面的报道,但其研究尚未成熟,且其结构复杂,单体化合物不易提纯。文献报道,黄烷聚合物可以通过硫解的方法进行降解,得到4位被硫代的黄烷衍生物,但由于产物比较复杂,不易分离纯化,因此目前已报道的黄烷衍生物中4位被杂原子取代的衍生物较少。
研究表明,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为代表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并发挥铁离子螯合和自由基清除等抗氧化作用,并具有抗炎作用等多重神经保护作用,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法。
课题组在对红景天的化学成分研究过程中发现,红景天中的黄烷聚合物要么以ECG为聚合单元,要么以EGCG为聚合单元,不同红景天中黄烷聚合单元不同。与其他植物如葡萄籽中的黄烷聚合单元不同的是,3-位羟基均被没食子酰化,因此,反应产物比较单一,后处理简单。利用此结构特点,我们对此类衍生物进行了进一步的衍生化合成,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效剂量可达1μM。目前,国内尚未有报道此类黄烷衍生物在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用途,也未有此类黄烷衍生物在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类黄烷化合物在制备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方面的新用途。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在预防和/或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药物中的应用,其包括至少一个上述黄烷化合物及药用载体和/或赋形剂。
为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一类黄烷化合物在制备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方面的应用。
实验证明本发明所述的化合物在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方面具有较好的活性,因此,在神经退行性方面具有新的药物用途。
本发明化合物药物组合物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一切与神经元损伤有关的疾病,如: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
本发明所述的应用,其化合物具有通式I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51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