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暗排结构及其除涝作用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1037.0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3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少丽;瞿兴业;韩松俊;焦平金;陶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11/00 | 分类号: | E02B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结构 及其 作用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田排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暗排结构及其除涝作用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暗管排水技术是在地下一定深度内埋设管壁上有孔眼或缝隙、带外包滤料的管道,土壤中过多的水分通过管壁上的孔眼或缝隙进入管内,外包滤料的作用是防止泥沙进入管内,并加大导水性,增加出水量;暗管排水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排除土壤中多余的水分,降低地下水位,以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防治渍害。
暗管的排水能力主要取决于暗管的直径以及上覆土层的渗水能力,现有暗管一般直径较小且暗管上覆回填土层,除涝作用不强,如果采用较粗的暗管来提高排涝能力,由于管材造价过于昂贵,且开挖宽槽埋管,土方量过大,不够经济合理,而且这在农田除涝排水中很难实现。
另外,现行明暗结合除涝工程设计中,由于只考虑由明沟单独负担、以地表径流形式排除降雨所产生的涝水,而对暗管也能同时排水除涝的作用则予以忽视,因此,设计得出的明沟间距偏小,布设密度偏高,增加工程量和建设投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暗排结构及其除涝作用的设计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主要针对南方容易受涝的水田区,而其它旱作区在除涝需求相似情况下,可以借鉴参考。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暗排结构,包括暗管及自暗管底部至耕作层底部开挖的反滤槽,反滤槽内填有工程滤料;工程滤料与回填原土后构成耕作层的接触面上铺有反滤防护层。
进一步,反滤槽的宽度为20cm-40cm;
进一步,工程滤料为砂砾石滤料;
进一步,反滤防护层为土工布;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暗排结构除涝作用的设计方法,包括:
(1)计算在规定的时间内由降雨所产生的总排涝模数mw;
(2)计算由暗管承担的地下排涝模数md;
(3)从(2)中地下排涝模数md中扣除稻田适宜渗透率的最大值,得到净地下排涝模数md净;
(4)从(1)中总排涝模数mw中扣除(3)中净地下排涝模数md净得到由明沟承担的地表排涝模数ms。
进一步,(1)中mw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为一次降雨所产生的设计径流水深,单位mm;t为时间,单位:d;mw单位为m/d;
R的计算公式为:
旱作区:R=aP;
式中,α为旱作区径流系数;p为设计降雨,单位mm;
水稻区:R=P-h田蓄-E-S;
式中,p为设计降雨,单位mm;h田蓄为水田滞蓄水深,单位mm;E为排涝历时t内的水田腾发量,单位mm;S为排涝历时t内的水田渗漏量,单位mm。
进一步,(2)中地下排涝模数md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b为暗管间距,单位m;qd为单长暗管的排水渗流量,单位m2/d;
qd的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10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