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鸡新城疫糖蛋白病毒抗原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6203.2 | 申请日: | 2014-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99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芳;李轶女;王智权;易咏竹;李浩洋;李田田;胡小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45 | 分类号: | C12N15/45;C12N15/56;C12N15/866;C12N9/24;C12N7/01;C07K14/125;A61K39/17;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98 | 代理人: | 余光军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城 糖蛋白 病毒 抗原 制备 方法 及其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鸡新城疫病毒抗原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利用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体内制备鸡新城疫病毒抗原的方法以及由该制备方法得到重组抗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鸡新城疫病毒抗原基因家蚕杆状病毒呈递载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它们在预防、治疗或诊断鸡新城疫疫苗或试剂中的用途,属于鸡新城疫病毒抗原的制备和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新城疫于1926年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同年发现于英国的新城,由于新城疫危害严重,国际兽疫局(OIE)把新城疫定为烈性传染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免疫保护性抗原用于该病的快速诊断与免疫防治十分迫切。
随着杆状病毒作为载体,在体外和体内转导动物细胞并获得目的蛋白的高效表达,杆状病毒日益显示了其作为非复制型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开辟了杆状病毒应用研究的新领域(Hiiser A.Am J Pharmacogenomies,3(1):53-63,2003)。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建立以来,已有1000多种外源基因在这一系统中得到了表达。1985年,Maeda用家蚕Bombyx mori NPV作表达载体,在家蚕体内高水平地表达出人α干扰素以来,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有蚕国家,不断发展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已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蛋白表达技术(吕鸿声.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免疫研究,1998)。与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相比,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一定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家蚕资源来生产外源蛋白,对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至今尚无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体内成功表达鸡新城疫病毒抗原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体内表达鸡新城疫病毒抗原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鸡新城疫病毒抗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鸡新城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F或优化后的鸡新城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F-O克隆到杆状病毒运载载体中,构建得到转移表达载体;或者将鸡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或优化后的鸡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O克隆到杆状病毒运载载体中,构建得到转移表达载体;或者将鸡新城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F或优化后的鸡新城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F-O与鸡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或优化后的鸡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O串联在一起的序列克隆到杆状病毒运载载体中,构建得到转移表达载体;
(2)将构建得到的转移表达载体与杆状病毒DNA共转染昆虫细胞以发生同源重组或转座,获得重组杆状病毒;
(3)将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宿主或昆虫细胞;培养被感染的昆虫宿主或昆虫细胞,诱导表达相应的鸡新城疫病毒抗原;收获并纯化所表达的抗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鸡新城疫病毒抗原基因家蚕杆状病毒呈递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鸡新城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F或优化后的鸡新城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F-O与哺乳动物细胞启动子一起克隆到杆状病毒运载载体中,构建得到转移表达载体;或者将鸡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或优化后的鸡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O与哺乳动物细胞启动子一起克隆到杆状病毒运载载体中,构建得到转移表达载体;或者优化后的鸡新城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F-O与优化后的鸡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HN-O串联在一起的序列与哺乳动物细胞启动子一起克隆到杆状病毒运载载体中,构建得到转移表达载体;
(2)将构建得到的转移表达载体与杆状病毒DNA共转染昆虫细胞以发生同源重组或转座,获得重组杆状病毒,将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宿主或昆虫细胞扩增重组杆状病毒,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62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水稻缺铁诱导启动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