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模型和验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7546.2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6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袁博;胡雪芬;高建远;陈斌;郑侃;严敏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25/02 | 分类号: | G09B25/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建新;严志军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空间 汽车车门 线束 验证 车门内钣金 可调节 钣金 车门 车窗玻璃导轨 线束安装孔 零件模块 防撞杆 方法使用 汽车设计 手部 直观 制造 | ||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模型和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方法。所述模型包括按汽车设计零件原比例制造的零件模块,所述零件模块包括线束安装孔模块、防撞杆模块、车门外钣金模块、车窗玻璃导轨模块及车门内钣金模块,其中,线束安装孔模块和车窗玻璃导轨模块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至车门内钣金模块,防撞杆模块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至车门外钣金模块,车门外钣金模块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至车门内钣金模块。所述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方法使用了该模型。通过本发明的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模型和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直观地反映汽车车门线束安装手部操作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模型和一种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总装生产线上安装操作的人机问题关系到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因此,汽车车门在布置时需要考虑门内线束安装的手部操作空间。越早发现潜在问题,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开发成本的控制,而在汽车开发前期阶段没有真实车辆来验证这个手部操作空间。
目前对这种手部操作空间的验证方法都是通过三维软件模拟,这种通过虚拟数模进行分析和评估的验证方法缺乏手部触碰感、安装力度和手臂的舒适度等这些操作者安装时的真实感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前述技术缺陷的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模型和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方法。
为了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模型,所述模型包括按汽车设计零件原比例制造的零件模块,所述零件模块包括线束安装孔模块、防撞杆模块、车门外钣金模块、车窗玻璃导轨模块及车门内钣金模块,其中,所述线束安装孔模块和所述车窗玻璃导轨模块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至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所述防撞杆模块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至所述车门外钣金模块,所述车门外钣金模块以可调节的方式安装至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
可选地,如前所述的模型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以保持所述线束安装孔模块的线束安装孔调节模块、安装于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以保持所述车门外钣金模块的外钣金调节模块和安装于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以保持所述车窗玻璃导轨模块的车窗玻璃导轨调节模块,分别用来调节所述线束安装孔模块、所述车门外钣金模块及所述车窗玻璃导轨模块的位置。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模型中,所述外钣金调节模块包括若干在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与所述车门外钣金模块之间并位于其下部的外钣金调节垫片,以及在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与所述车门外钣金模块的顶部并将其连接的外钣金调节连杆。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模型中,所述外钣金调节连杆通过螺钉和U型槽与所述车门外钣金模块和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连接,并且所述螺钉与所述U型槽的配合实现所述外钣金模块的滑动调节。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模型中,所述线束安装孔模块通过螺钉和U型槽而安装于所述线束安装孔调节模块,所述线束安装孔调节模块通过螺钉和U型槽而安装于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并且所述螺钉与所述U型槽的配合实现所述线束安装孔模块的滑动调节。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模型中,所述防撞杆模块两端通过螺钉和U型槽而安装在所述车门外钣金模块上,并且依靠所述螺钉和所述U型槽实现其滑动调节。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模型中,所述车窗玻璃导轨调节模块通过螺钉和U型槽而安装于所述车门内钣金模块,并且所述车窗玻璃导轨模块通过螺钉和U型槽而与所述车窗玻璃导轨调节模块相对固定,通过所述螺钉和所述U型槽的配合实现所述车窗玻璃导轨模块的调节。
为了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如前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型的汽车车门线束操作空间验证方法。
可选地,如前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手持验证线束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75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灰度显示驱动方法及灰度显示驱动装置
- 下一篇:社交网络信息爆发检测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