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应变源的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5612.2 | 申请日: | 2014-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0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艳;韩根全;张庆芳;王轶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3/06 | 分类号: | H01L33/06;H01L33/3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应变 gesn 量子 红外 发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应变源的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
背景技术
随着光电子集成技术和光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效率、可大规模集成的红外发光器件成为一个人们迫切解决的问题。性能新颖的GeSn合金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材料。理论和实验显示GeSn具有比纯Ge材料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理论计算显示通过调节GeSn中Sn的组分和改变GeSn结构的应变情况,可以把间接带隙结构GeSn中Γ点下移(Physical Review B, vol. 75, pp. 045208, 2007)。
对于弛豫的GeSn材料,当Sn的组分达到6.5%~11%的时候,GeSn就会变成直接带隙(EgΓ<EgL)(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13,073707, 2013以及其中的参考文献)。Sn在Ge中的固溶度很低(< 1%),因此制备高质量、无缺陷的GeSn很难。现在用外延生长的方法可制备出Sn组分达到20%的GeSn材料[ECS Transactions, 41(7), pp.231, 2011; ECS Transactions, 50(9), pp.885, 2012]。因此通过改变Sn的组分可以改变GeSn半导体的带隙,实现其能带结构由间接带隙向直接带隙的转变。但是随着Sn组分的增加,材料质量和热稳定性都会变差,因此单纯依靠提高Sn的组分实现较大范围带隙的调节比较困难。理论计算显示,在GeSn中引入双轴张应变有利于从间接带隙到直接带隙的转变,即在Sn组分就可以变成直接带隙材料(Applied Physics Letters,98,011111,2011)。
为实现双轴张应变GeSn,有人在晶格常数比较大的衬底材料上生长GeSn外延层,衬底材料可以是III-V族材料,比如InGaAs或者Sn组分更高的GeSn。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出一种带有应变源的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结构。其中应变源材料的晶格常数比有源区材料的小,对光吸收阵列GeSn材料形成沿z方向的单轴压应变,从而在xy平面内形成双轴张应变。这种应变状态有利于GeSn材料从间接带隙结构转化为直接带隙结构。应变源SiGe材料的禁带宽度大于有源区GeSn材料的禁带宽度,在有源区形成量子阱结构。直接带隙GeSn增加了Γ能谷中电子的数量,量子阱结构提高了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从而实现高的发光效率。
本发明用以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提出的量子阱红外发光器具有两个第一电极、两个第二电极、一有源区、两个p+型应变源、两个n+型应变源。
其中,有源区为单晶GeSn材料,p+型应变源与n+型应变源为单晶SiGe材料成对分布在有源区四周区域,第一电极与n+型应变源相接触,第二电极与p+型应变源相接触。其关键是,应变源材料的晶格常数比光吸收区域材料的晶格常数小,从而形成对有源区材料的应变,使有源区GeSn由间接带隙变为直接带隙;有源区禁带宽度比应变源区禁带宽度小,使有源区能带形成量子阱结构。
本发明的优点分析如下:
由于本发明的有源区材料为单晶GeSn,应变源材料为单晶SiGe,通过改变GeSn中Sn的组分和SiGe中Ge的组分,使得应变源材料的晶格常数比有源区材料的晶格常数小,从而对有源区GeSn材料形成沿z轴方向的单轴压应变,沿xy平面的双轴张应变,这种应变状态有利于GeSn材料从间接带隙变成直接带隙;通过GeSn与SiGe形成异质结量子阱结构,实现电子-空穴快速高效的辐射复合。
附图说明
图1 为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的立体模式图。
图2 为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基于图1的YZ面剖面图。
图3为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的能带原理图。
图4为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制造的第一步。
图5为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制造的第二步。
图6为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制造的第三步。
图7为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制造的第四、五步。
图8为GeSn量子阱红外发光器制造的第六步。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56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刀、枪伤愈合散
- 下一篇: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