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稀土金属氢化物抗氧化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83583.6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9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吉平;汪玲;亓云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6/34 | 分类号: | C01B6/34;C01B6/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稀土金属 氢化物 氧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轻稀土金属氢化物抗氧化的技术方法,具体涉及轻稀土金属氢化物的抗氧化制备和储存方法,属于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属氢化物尤其轻稀土金属氢化物具有燃烧热值高,可谓高能材料,是21世纪最理想的清洁能源。轻稀土氢化物具有重量储能密度高、来源广泛、可循环利用和无污染等显著优点。轻稀土氢化物的应用涉及制备、储存、运输、使用等四个关键技术环节,而稀土氧化物的安全储存则是关键技术之首。固体氢化物材料因在储氢密度、安全操作性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成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储氢方式。金属氢化物是固体储氢材料中发展最早、研究最多的储氢物质之一,而轻稀土氢化物是一类最有前景的金属氢化物材料。
氢化物,尤其是金属氢化物通常具有十分强的还原特征,见空气就会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直至燃烧或爆炸,因而保存条件非常特殊。传统的保存方式是,将金属氢化物在抽真空的条件下,进行真空条件下的包装密封保存,或通过介质有效隔绝空气和水的装置中进行保存,氢化铈的保存常规都是在高纯氮或纯氢的条件下保存,同时隔绝空气和水。同时金属氢化物的长期储存对环境要求高,通过特殊的储存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储存问题(孟祥海,张金龙,王伟等.金属氢化物储存装置,CN200920071412.9,张金龙,孟祥海,金航军,等.一种金属氢化物储存罐,CN200820054551.6)。但是,特殊的储存装置对技术的要求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还有将金属氢化物长期存放于手套箱之中,或都存放于充有氩气的罐子中储存,金属氢化物的这些特殊保存方式,打开的瞬时就会发生氧化反应,因而对使用带来了极为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轻稀土金属氢化物传统保存方式、储存装置成本高、易氧化或易发生自动燃烧、使用不安全等技术瓶颈问题,提供一种轻稀土金属氢化物抗氧化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轻稀土金属氢化物抗氧化的方法,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无水、无氧溶剂准备
向干燥的并装有冷凝回流管、温度计装置中加入所需的溶剂,在惰性气氛条件下投入0.01~0.20%(wt%)的0.2~0.5mm厚的小薄片金属钠,将溶剂加热至高出沸点2~7℃,回流6~20h后,以二苯甲酮试剂检测,溶液变成蓝色且蓝色随时间越来越深为终点,收集溶剂沸点±0.5℃馏出物备用。
2)胶黏剂制备
将胶黏剂溶于无水、无氧溶剂中,在30~70℃条件下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使胶黏剂在无水溶剂中形成质量分数为1.0~10%的胶液备用;
3)悬浮包覆胶黏剂
①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无水溶剂与轻稀土金属氢化物的比例关系为100ml无水溶剂加入3~30g轻稀土金属氢化物颗粒,先将轻稀土金属氢化物加入无水溶剂中;然后升温至30~60℃,在搅拌下使其全部悬浮,并向轻稀土金属氢化物溶液中滴加第2)步得到的液体胶,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5~40min,冷却至室温,形成包覆液体胶的轻稀土金属氢化物;其中液体胶滴加量为胶黏剂的质量占轻稀土金属氢化物质量的0.5~8%,滴加速度为每分钟8~100滴,搅拌速度为180~600r/min;②将第3)中①步得到的包覆液体胶的轻稀土金属氢化物进行过滤;将过滤后的固体物料在温度为40~80℃、真空度≤0.05~0.35的条件下干燥2~16h,即可得到抗氧化的轻稀土金属氢化物。
4)将2)制得的备用胶黏剂按1~5%的比例,在惰性气体保护气氛下直接加入到轻稀土金属氢化物中,捏合成小团,在铜质筛孔上造粒,待稍挥发部分剩余的溶剂后,在40~80℃,真空度≤0.05的条件下干燥2~6h,得到流散优良的抗氧化轻稀土金属氢化物。
上述轻稀土金属氢化物为三氢化镧、二氢化铈、三氢化铈、四氢化铈、三氢化镨、四氢化镨、三氢化钕、三氢化钷、二氢化钐、三氢化钐、二氢化铕、三氢化铕和三氢化钆。
上述的胶黏剂为硝化纤维素、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聚双叠氮甲氧杂环丁烷(PBAMO)、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氟橡胶、聚异丁基橡胶、硅橡胶、环氧乙烷-四氢呋喃共聚醚(PET)。
上述的无水溶剂为四氯化碳、正庚烷、甲苯、航空煤油、乙酸乙酯、乙酸丁酯。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35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阀门密封性能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工业化批量生产电纺纳米纤维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