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坚硬顶板型冲击地压的立体式防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79358.5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5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陆菜平;刘广建;刘洋;左源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1/16 | 分类号: | E21C41/16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21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坚硬 顶板 冲击 地压 立体 防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坚硬顶板型冲击地压的立体式防治方法,属于矿井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浅部煤炭资源已经趋于枯竭,深部煤炭资源是我国21世纪主体能源的战略保障,资源按深度分布,1000m以下的煤炭储量2.5万亿吨,约占总储量的53%,但是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动力灾害——冲击地压频度和强度明显增加。据资料统计,我国冲击地压矿井数目急剧增多,遍布各大采煤矿区。冲击地压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冲击地压是采掘空间周围煤岩体中聚集的能量突然大量释放,快速破坏煤岩体,并产生剧烈震动,造成人员伤亡和采掘空间严重破坏的煤矿动力灾害,由高应力、动载扰动组合诱发。坚硬顶板型冲击地压发生的诱因是“动载”与“静载”的相互叠加,综合应力水平超过冲击地压发生的最小载荷。“静载”来自于“地压”和“支承压力”,“动载”来自于“顶板来压”和“外界震源”。冲击地压以强烈声响(震动)、空气冲击波(风流)、煤岩的抛射、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甚至产生地表震动为特点。冲击地压甚至能引起煤岩层和采空区中的瓦斯大量涌出,引发瓦斯爆炸事故,还能引发水灾、火灾等,尤其是坚硬顶板型冲击地压造成的灾害较大。因此,对冲击地压的预防已经迫在眉睫。针对坚硬顶板型冲击地压,传统的防治方法有煤层注水,顶板水力致裂等,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卸压措施单一、方法不系统、卸压效果不明显、有一定局限性等缺点突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坚硬顶板型冲击地压的立体式防治方法,采用多种卸压方式相相互互补,从而对煤岩体进行充分卸压,降低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步骤是:
(1)减震:对高位关键层顶板进行卸压爆破,切断高位关键层顶板,减小其垮落步距;
(2)吸能:采用卸压爆破法、定向水力裂缝法或定向爆破裂缝法对煤层上覆老顶进行卸压,减小其垮落步距;
(3)降冲:采用煤层注水法、大直径钻孔卸压法或卸压爆破法对煤体进行卸压;
(4)效果检验:利用微震系统检验步骤(1)的卸压效果,利用电磁辐射和声发射系统检验步骤(2)的卸压效果,利用钻屑法和常规矿压观测检验步骤(3)的卸压效果;若卸压效果未达到所需的效果,则重复相应的步骤,直至达到所需的卸压效果。
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
静载与动载结合诱发冲击地压:
σj+σd≥σbmin
σj-静载荷,来自于地压、支承压力
σd-动载荷,来自于顶板来压、矿震
σbmin-诱发冲击的最小载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立体式卸压方法,通过减震、吸能和降冲,并采用多种卸压方法相互补充,系统全面的对煤岩体进行充分卸压,降低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残余震动波的振动速度—时间曲线图;
图2是本发明中冲击能指数和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是(1)减震;(2)吸能;(3)降冲:
(1)所述的减震原理:煤层内的弹性能可由体变弹性能Uv、形变弹性能Uf和顶板弯曲弹性能Uw3个部分组成,即:
U=Uv+Uf+Uw (1)
其中顶板弯曲弹性能Uw为:
式中:
M—煤壁上方顶板岩层的弯矩;
—顶板岩层弯曲下沉的转角。
由此,相应地可得顶板初次垮落期间的弯曲弹性能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93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