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除移栽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9353.2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0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马国兰;刘都才;刘雪源;唐涛;彭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N43/824;A01N43/90;A01N47/36;A01N43/88;A01N43/78;A01N43/80;A01P13/00;A01N37/26;A01N33/18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谢德珍 |
地址: | 410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栽 稻田 抗药性 杂草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除移栽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除草以其高效、快速、经济的独特优势,在水稻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使其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先进技术,同时也是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截止到2014年3月,全球已有234种杂草的429个生物型在各类农田系统中对22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侵害范围已遍及全球65个国家的80种作物。杂草抗药性已成为农田杂草防除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化学除草剂的大面积使用乃至我国目前推行的以化学除草剂为主体的杂草综合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使用化学除草剂已有40余年,大面积应用化学除草剂也有20多年,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及选择压的增大,杂草对部分长期大量使用的除草剂均产生了抗药性。近年来,抗药性杂草生物型显著增加,这导致水稻产量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如湖南省的洞庭湖稻区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和五氟磺草胺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此外,在湖北、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均发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生物型。辽宁和广东稻区的稗草对丁草胺和禾草丹也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在我国的东北稻区发现了抗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的雨久花和鸭舌草。这些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均是由于长期单一、连续使用相同类型、同一作用机理的除草剂而形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防除抗药性杂草、减缓或避免杂草抗药性产生、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减少除草剂使用成本的防除移栽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除移栽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方法,包括以下操作(1)~(3)中的至少一种除草措施:
(1)在同一年份、同一稻田中综合施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2)在同一年份、同一稻田中综合施用不同作用位点的除草剂;
(3)在不同年份、同一稻田中轮换使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及不同作用位点的除草剂。
上述的防除移栽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方法中,优选的,所述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包括有机杂环类除草剂、三唑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磺酰脲类除草剂、酰胺类除草剂、恶唑酮类除草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中的两种或多种。
上述的防除移栽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方法中,优选的,所述不同作用位点的除草剂包括有机杂环类除草剂、三唑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磺酰脲类除草剂、酰胺类除草剂、恶唑酮类除草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中的两种或多种。所述有机杂环类除草剂(例如噁草酮)能抑制植物的生长,在光照条件下发挥作用,但并不影响光合作用的希尔反应。所述有机杂环类除草剂(例如灭草松)还能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所述三唑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例如五氟磺草胺)能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导致植物体内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受阻。所述磺酰脲类除草剂(例如嘧苯胺磺隆、苄嘧磺隆)能抑制杂草的乙酰乳酸合成酶,使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受抑制,导致蛋白质合成和植物生长停止。所述酰胺类除草剂(例如苯噻酰草胺、乙草胺和丙草胺等)能在杂草体内抑制和破坏a-淀粉酶和蛋白酶,影响蛋白质的形成,抑制杂草幼芽与根的生长发育,直至杂草死亡。所述恶唑酮类除草剂(例如异噁草松)通过抑制异戊二烯化合物合成,阻碍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生物合成导致杂草灭亡。所述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例如二甲戊灵)能进入植物体内后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促成杂草的死亡。
上述的防除移栽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方法中,优选的,所述在不同年份、同一稻田中轮换使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及不同作用位点的除草剂具体是指:
第一年:在水稻移栽前3~5天施用有机杂环类除草剂进行第一次处理;在移栽后15~20天施用三唑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进行第二次处理;
第二年:在水稻移栽后5~7天或稗草1.5叶期施用磺酰脲类除草剂配加酰胺类除草剂进行处理。
作为对上述防除移栽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在不同年份、同一稻田中轮换使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及不同作用位点的除草剂具体还包括:在上述第一年、第二年处理措施的基础上,
第三年:在水稻移栽后5~10天施用恶唑酮类除草剂配加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进行处理;
第四年:在水稻移栽后3~7天施用酰胺类除草剂进行第一次处理;在水稻移栽后15~25天使用有机杂环类除草剂进行第二次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93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