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定向降解吸收的金属血管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56536.2 | 申请日: | 2014-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2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刘静怡;张绍翔;张元壮;姜曼;徐海东;赵常利;张小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奥芮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22 | 分类号: | A61B17/122;C22F1/06;B23P15/00;A61L31/02;A61L3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1551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向 降解 吸收 金属 血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可定向降解吸收的金属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血管夹由可降解金属制成,包括用于闭合血管的上臂、下臂和尾部O型结构,闭合前上臂、下臂和尾部O型结构构成非对称V型结构,上臂与下臂端部设有相互配合的自锁结构;使用时将所需闭合的血管放置于V型结构的上下臂之间的空隙,通过挤压上臂和下臂,使其夹角逐渐减小,直至上臂与下臂自锁结构互相锁定闭合;
所述上臂、下臂的外侧和内侧具有不同的微观组织结构及电位差,其中内侧是指血管夹靠近血管的部位,外侧是指血远离管夹部位,外侧的晶粒尺寸大于内侧的晶粒尺寸且外侧比内侧电位差低,从而实现血管夹闭合后由血外侧向内侧方向定向降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定向降解吸收的金属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下臂的自锁结构为内置式卡扣,闭夹后整个血管夹无明显突起物;上臂、下臂闭合后整体血管夹呈月牙型结构,具有弹性;所述尾部O型结构,其中O型圈半径为血管夹上臂顶端至下臂底端厚度的0.5~2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定向降解吸收的金属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包括上臂臂身、上臂锁定结构和装配上固定结构,上臂锁定结构、装配上固定结构设置在上臂臂身的头部;所述下臂包括下臂臂身、下臂锁定结构和装配下固定结构,下臂锁定结构、装配下固定结构设置在下臂臂身的头部;上臂锁定结构与下臂锁定结构相互配合;
所述上臂锁定结构为向上臂与下臂闭合侧弯曲的固定钩,下臂锁定结构为向下臂臂身头部突出的一固定钩,上、下臂闭合时,下臂固定钩卡入上臂固定钩的内部,从而形成锁定;
所述下臂固定钩和上臂固定钩的外侧轮廓为圆弧状,上臂固定钩内侧有一用于容纳下臂固定钩的弧形空间,该弧形空间的形状与下臂固定钩相同;在闭合过程中上臂、下臂固定钩沿着相应的弧面滑动,直到下臂固定钩滑入到上臂固定钩内部的弧形空间,从而完整上臂和下臂的闭合锁定。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定向降解吸收的金属血管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降解金属为镁金属,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将镁金属材料挤压成镁金属板材;
第二步,将镁金属板进行多次轧制及退火至所需厚度的原材料;
第三步,用数控铣床、线切割或激光切割的方式加工,得到所需的上臂、下臂及尾部O型结构;
第四步,将制备好的血管夹放入定向退火装置内进行瞬时加热处理,使血管夹的内外侧行成不同的电位差,从而实现定向降解功能;
所述定向退火装置进行瞬时加热处理,定向改变血管夹局部部位材料的组织结构,即血管夹的上下臂外侧和内侧具有不同的微观组织结构及电位差,血管夹外侧具有不同组织结构的厚度占血管夹内侧血管接触面与血管夹最外边缘面间厚度的20%~80%;
第五步,将制备好的血管夹进行电解抛光处理,去除表面氧化物及杂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定向降解吸收的金属血管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中,所述镁金属材料的挤压温度为100°~300°,挤压比为10~100,挤压后板材的晶粒直径≤20μ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定向降解吸收的金属血管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所述单次轧制时的变形量为3%~8%,退火前累积变形为20%~50%,板材中间退火温度为130℃~350℃,退火时间为30秒~300秒;
所述轧制后的板材厚度0.3~2mm,所述轧制后板材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120MPa,抗拉强度>150MPa,延伸率>4%;
所述轧制后所得到的晶粒尺寸为1~15μ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定向降解吸收的金属血管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四步中:所述的不同组织结构:
(1)对于纯镁金属的血管夹,其不同的材料组织结构是指:①血管夹外侧的晶粒尺寸大于血管夹内侧尺寸,②具有不同的位错密度、应力水平;这样,使血管夹在降解时形成电位差,保证外侧比内侧电位差低,可降解血管夹闭合后由血管夹外侧向血管夹内侧方向定向降解;
(2)对于镁合金材质的血管夹,其不同的材料组织结构包括:①不同的晶粒尺寸大小、②外侧微观组织中具有比内侧更高比例的第二相析出相,③不同的位错密度、应力水平;由此产生外侧低于内侧的电位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奥芮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奥芮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653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