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粉末冶金齿轮、链轮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56417.7 | 申请日: | 2014-04-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4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 发明(设计)人: | 包崇玺;毛增光;詹学救;蔡立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F3/20 | 分类号: | B22F3/20;B22F5/08;B22F1/00;C22C38/08;C22C38/12;C22C38/16;C22C38/18;C22C38/20;C22C38/22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 |
| 地址: | 31519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粉末冶金 齿轮 链轮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粉末冶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铁基粉末冶金齿轮、链轮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齿(链)轮作为传动系统的重要零部件,传统的方法都是通过机械加工成形的。机械加工的齿(链)轮目前的主要加工方法有钢材直接通过机械加工的方法成形以及通过冷挤压成形。机械加工的方法工序较长,原材料利用率较低,大约在40~60%之间,产品成本较高,一致性较差,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对大批量一致性好的要求。
而采用冷挤压的方法成形,一般需要温锻制坯,然后冷挤压成形。锻件尺寸精度高、尺寸一致性好、表面光洁、内齿轮的齿形精度高、齿轮轮廓清晰,外表面机加工余量较少;材料利用率达到90%左右;温锻模具(凹模)寿命5000~6000件,而冷挤压模具(凸模)寿命8000~10000件;冷挤压件的外表光洁,机械加工余量少,显著减少后续机械加工工作量,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但是冷挤压的方法模具损耗较大,成本还难以满足汽车、摩托车等工业的要求。
粉末冶金是生产高强度和形状复杂零件的有效工艺。目前也出现了采用粉末冶金工艺来代替传统的制造工艺制备齿轮,如专利号为CN201110323618.8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粉末冶金起动链轮、齿轮》,采用粉末冶金工艺一次压制成形,其原料重量百分比为:铁:95.5~98%;碳:0.3~1.2%;铜:0.7~2%;硫化锰:0.1~0.5%;硬脂酸锌:0.3~1.2%。还有专利号为CN201310248909.4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粉末冶金齿轮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铁粉96-99、钼粉1.2-1.4、铝粉2.1-2.4、碳化硅0.8-1.0、硬酯酸2.3-2.6、柠檬酸三丁酯1.2-1.5、Be0.2-0.3、Pb0.1-0.2、Mg0.9-1.2、La0.1-0.15、碳化硅1.2-1.4、碳化铌0.3-0.4、Nb2O50.2-0.3、SnO20.5-0.6、硼化二钼1.0-1.2、分散剂2-3。它改变了原料配比,能够增强粉末冶金齿轮的韧度和强度。目前粉末冶金工艺已经可以生产出密度超过7.4g/cm3的零件,但是对于超过7.6g/cm3的零件,目前的主要制造技术包括注射成型,粉末锻造。而复压复烧技术的密度水平大致在7.4~7.6g/cm3之间。此外,还有表面致密化技术,使齿形零件通过横向轧制(滚压)实现齿轮表面的局部致密化。
粉末冶金技术2005年第23卷第一期第62页介绍了表面齿轮致密化技术(表面致密化——一种提高烧结齿轮性能的有效方法)。这是一种实现齿面局部致密化的方法。主要通过局部致密化解决齿轮的失效问题,因为大部分失效为表面接触疲劳,提高密度可以提高疲劳性能。
在热处理行业大家都知道表面渗碳、表面热处理(高频或激光热处理),外部硬度(碳含量)高,耐磨性好,心部硬度(碳含量)低,韧性好。粉末冶金零件由于孔隙的存在,表面接触疲劳强度往往较铸轧钢加工的差。通过表面致密化处理,齿部接触的表面几乎达到全致密。
表面致密化化后,齿部是无孔表面和多孔心部;仅仅表面密度高的承受外加应力,相对成本较低;烧结齿轮在轧辊模的反复轧制下,齿形和精度有所提高。
通过表面致密化可以进一步提高齿轮的尺寸精度。表面致密化深度超过0.7mm,可以大幅度提高齿轮的表面接触疲劳强度。除此之外,齿轮的表面粗糙度达到“镜面”的标准,结果齿轮运行时噪音更低。这种表面无孔的齿轮经过合适的热处理之后,其弯曲疲劳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完全达到8620渗碳钢的水平。制造上述斜齿轮的工序如下:成型(高密度);烧结(控制冷却速度);机加工;表面致密化;热处理(控制热处理变形)。
表面致密化的优势如下:齿部无孔隙;良好的表面;增加耐磨性;降低噪音;改善耐腐蚀性;齿轮尺寸精度高;改善了零件的疲劳特性。但是表面致密化技术仅适用于外齿轮等少数零件,应用范围较为有限。此外,对于碳含量超过0.3%以上的零件,由于硬度较高,表面滚压(致密化)较为困难,表面密度难以提升。
上述的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次成型烧结由于润滑剂和石墨等轻质原料的影响,密度难以提高。对于注射成型工艺,仅适用于形状负责的零件,而对于形状简单尺寸较大的零件性价比太差。粉末锻造的精度较低,模具损耗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64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