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煤炭干馏炉自主调节干馏煤气氢碳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8709.8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7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守军;杜文广;张智聪;上官炬;杨颂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B53/04 | 分类号: | C10B53/04;C10B57/18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戎文华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煤炭 干馏 自主 调节 煤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干馏煤气氢碳比的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煤炭干馏炉调节干馏煤气氢碳比的方法。
背景技术
煤炭燃烧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获取能源的主要方式,大量煤炭的直接燃烧,导致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同时未有效利用煤中化学品,浪费严重,导致过程经济性差。因此对燃用煤炭实施干馏(拔头),充分回收煤中所含化学品,已在业内高效梯级利用煤炭方面形成广泛共识。
煤炭干馏气经化产回收后,主要成分为H2、CH4、CO、CO2、N2、CmHn等,经深度净化、甲烷化等工序可用于生产合成天然气(SNG)或液化天然气(LNG);或经深度净化、烷烃转化及合成等工序又可用于生产甲醇、合成油等,从而提高干馏煤气的附加值,使干馏煤气得以有效利用。但是无论是高温干馏煤气,还是中温干馏煤气,均存在H2含量过剩,氢碳比不符合合成气的摩尔比要求。如现有高温干馏技术的冶金焦生产,其干馏煤气中H2含量达50%以上,碳含量约为10%,氢碳比高达5以上;再如现有中温干馏技术的兰炭生产,其干馏煤气中H2含量达40%以上,氢碳比达3.5以上。
欲将过剩氢气完全反应必须对干馏煤气进行补碳。通常是采用煤炭气化补碳,为降低合成气中的含氮量,需空分制纯氧作为气化剂。如现有固定床纯氧煤气化补碳技术,以焦炭或无烟煤为原料,纯氧、CO2或水蒸气为气化剂,需配套纯氧生产装置和变压吸附(PSA)装置;再如规模较大的德士古粉煤气化技术,单台炉投资达数亿元,并需配较大的空分装置,原料煤要求很高。
上述现有补碳技术,工艺复杂,一次性投资很大,较难在我国煤干馏企业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是以碳酸盐矿物作为补碳原料,直接添加到干馏入炉煤料中,通过热分解对干馏煤气进行补碳,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投资少、且成本低的用于煤炭干馏炉自主调节干馏煤气氢碳比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种用于煤炭干馏炉自主调节干馏煤气氢碳比的方法,其所述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⑴ 确定入炉煤的质量指标为:FCd≥50%,Vadf≥25%,Ad≤25%,Std<1.5%;
⑵ 确定碳酸盐补碳原料的烧损率、入炉煤的产气率及原干馏煤气的组成;
⑶ 将干燥后的碳酸盐补碳原料经粗破、干式研磨,使矿粉粒度≤80目;
⑷ 将研磨好的碳酸盐补碳原料加入至入炉煤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炉料,将混合炉料装入干馏炉;
中温干馏,碳酸盐补碳原料加入量为入炉煤量的0.5~28wt%;
高温干馏,碳酸盐补碳原料加入量为入炉煤量的4~30wt%;
⑸ 将干馏炉中的混合炉料隔绝空气加热,通过热分解进行补碳;
中温干馏持续加热6~12h,炉料中心温度逐渐升至700~900℃;
高温干馏持续加热12~24h,炉料中心温度逐渐升至900~1100℃;
然后将红热炉料出炉后经熄焦工序降至常温,再经筛分,即得到固体清洁燃料;
⑹ 干馏炉加热过程溢出的荒干馏煤气,经除焦油、湿法脱硫、洗氨、洗苯的化产回收工序后,即为补碳后的净干馏煤气;其杂质含量:焦油≤0.02g/m3、H2S≤0.2g/m3、NH3≤0.05g/m3、苯≤4g/m3;
所得补碳后的净干馏煤气的氢碳比是:R=(H2-CO2)/(CO+CO2)=0.5~3.3。
进一步地,其附加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碳酸盐补碳原料的加入量是按下列公式计算的:
其中:MS——碳酸盐的烧损率,wt%;
VR——干入炉煤产气率,Nm3/t;
VCO——原干馏煤气组成中CO气体的体积百分率,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87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装饰饰面运送推车及运送方法
- 下一篇:无机轻质装饰板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