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心电图分类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5392.2 | 申请日: | 2014-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0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金林鹏;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5/0402 | 分类号: | A61B5/04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16 | 代理人: | 宋鹰武,沈祖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心电图 分类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心电图分类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心电图是记录人体心脏电活动的可视时间序列,已经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脏相关疾病检查,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心电图判断标准。近几年,由于远程监护的兴起,心电图分析正在向院外、亚健康人群和长时间监护发展,这使得医生工作量大增,也使得对自动化诊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用于临床诊断的心电图一般是12导联,每个导联通常采集10s的心电图记录数据,包含12~18次搏动。现有的心电图分类方法主要针对MIT-BIH两导联的心电数据(不符合临床诊断要求);需要提取R波以对心电图记录进行分割,从而获得单个心拍;还需要准确提取各种波形幅值、形态等关键特征。
真实的临床数据非常复杂,如噪声干扰、QRS波群不明显、导联脱落都是极其常见的,再加上不同人的生理差异还会导致心电数据的多样性。现有的特征提取方法很难准确分类,即使是目前研究最成熟的R波提取方法,用临床实际数据进行测试,准确率还是会有所下降;至于P波、T波等提取方法在MIT-BIH上的准确率都很低,更不可能用于临床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心电图分类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心电图分类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对原始心电图波形进行滤波及下采样;b.对滤波及下采样后的心电数据进行平移起始点操作;c.采用导联卷积神经网络对所述心电数据进行识别与分类。
其中,所述b步骤与所述c步骤之间包括:在训练阶段对平移起始点后的心电数据进行加噪处理的步骤。
所述步骤a仅保留II、III、V1、V2、V3、V4、V5、V68个基本导联的心电数据。
所述的加噪处理为对所述心电数据叠加包含低频噪声、高频噪声及白噪声的随机噪声。
所述的导联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包括:导联、用于汇总所有导联的信息的全连接层、用于进行识别与分类的SLR层,其中,每个所述导联包括三个不同的卷积单元Ai、Bi、Ci(1≤i≤8),每个卷积单元包括多个卷积层和取样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心电图分类系统,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预处理模块、平移模块及分类模块,其中:所述预处理模块用于对原始心电图波形进行滤波及下采样;所述平移模块用于对滤波及下采样后的心电数据进行平移起始点操作;所述分类模块用于通过导联卷积神经网络对所述心电数据进行识别与分类。
其中,该系统还包括加噪模块,用于在训练阶段对平移起始点后的心电数据进行加噪处理。
所述预处理模块仅保留II、III、V1、V2、V3、V4、V5、V68个基本导联的心电数据。
所述的加噪处理为对所述心电数据叠加包含低频噪声、高频噪声及白噪声的随机噪声。
所述的导联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包括:导联、用于汇总所有导联的信息的全连接层、用于进行识别与分类的SLR层,其中,每个所述导联包括三个不同的卷积单元Ai、Bi、Ci(1≤i≤8),每个卷积单元包括多个卷积层和取样层。
本发明心电图分类方法及系统,能够实现心电图的自动分类。本发明提高了分类的准确率:通过真实临床环境(没经过任何挑选,部分导联脱落,QRS波群不明显均存在的情况)的测试,准确率为83.66%;此外,本发明省去了特征提取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先提取一些关键特征,包括医学特征和数理特征,然后基于特征对心电图进行识别与分类,而本发明不需要提取任何特征,包括R波,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对最终分类性能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心电图分类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正弦波散点图;
图3为本发明心电图分类系统的硬件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所示,是本发明心电图分类方法较佳实施例的作业流程图。
步骤S401,对原始心电图波形进行滤波及下采样。具体而言,首先进行滤波,并下采样为feq Hz,接着跳过开始skipN个点,取中间连续N1个点的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且仅保留8个基本导联的心电数据,即II、III、V1、V2、V3、V4、V5、V6导联。在本实施例中,feq取200,skipN取25,N1取19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53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压盘的水管接头
- 下一篇:一种尾矿排放管快速检修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