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磁致伸缩薄膜驱动器的微泵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29813.0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9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礼;寇旗旗;邓海顺;黄坤;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B43/04 | 分类号: | F04B43/04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周发军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超磁致 伸缩 薄膜 驱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泵,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超磁致伸缩薄膜驱动器的微泵。
背景技术
随着MEMS技术的成熟,微型化器件的制作成本逐渐降低,并且能够在同一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的元器件,从而使得微型化器件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微流体器件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医疗诊断、药物缓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领域,具有试剂用量少、污染物排放低、化学反应速度快、精确控制反应、便携性等优点。从2005年至2011年,微流体领域的市场值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截止2011年,整个微流体器件的市场值已经达到50亿欧元。微流体系统是微机电系统(MEMS)的一个分支,它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方面和食品饮料的实验检测,如微量配给,微量注射、微全分析系统(MicrioTotalAnalysisSystem,μ-TAS)、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和PCR芯片(PolymeraseChainReaction)。微泵、微阀和微流量传感器是构成微流体系统的重要部件,微泵和微阀是关键执行部件,微流量传感器是检测器件。微泵作为微流体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实现流体的定量传输,从而使得在同一芯片上实现样品的流动、混合、分离、分析检测等功能。随着微流体器件领域的快速发展,微泵将占据巨大的市场价值。
在微流体系统中,微泵作为执行器是最为核心的部分。薄膜型微泵作为微泵分类中的一种容积泵,其工作原理是靠膜的弯曲变形带动泵腔体的容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腔体内外压力的不同,进而完成液体的吸排与输送。由于其流量控制精确,结构简单的特点,微泵在基因筛选、药物分析与输送、体液检测、集成芯片的温控、气体分子浓度检测等领域展现出很宽阔的应用前景。微泵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Stanford大学的Wallmark和Smit。随后,人们围绕微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按照其结构,可将微泵分为机械式微泵和非机械式微泵,机械式微泵靠活动部件来传输、控制流体,而非机械式微泵则是依靠物理化学反应提供动力源。机械式微泵中主要研究的是往复膜片式(振动膜式)微泵,它是依靠驱动器使膜片变形,引起泵腔内压力变化,从而将流体定向输送。按驱动原理,振动膜微泵主要有压电驱动式、静电驱动式、电磁驱动式、热驱动式、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式和薄膜型超磁致伸缩材料驱动式等。压电驱动式微泵的的驱动电压偏高,难与IC电路兼容且压电泵的噪音比较大。静电驱动式微泵的体积冲程比较小,且驱动电压较高,不利于应用。而热驱动式微泵因为热冷却慢,驱动频率低导致其输出流量和压力比较小,同时耗能也比较大。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的驱动频率过低,同时输出的流量也比较小。而且以上的各种驱动式微泵的体积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不宜与集成化。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10536492,公开日2013.4.3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合成射流的压电微泵,包括泵进口、泵出口、上泵体、上腔体、喷口、下泵体、下腔体、振动膜片和压电致动器,泵进口和泵出口位于泵的最上端,上泵体下部是上腔体,泵进口和泵出口通过上腔体与喷口相连通,下泵体位于上腔体的下方,喷口将上、下腔体连通,振动膜片粘结于下泵体下表面,压电致动器通过粘结剂(导电环氧树脂)粘结在振动膜片下表面中央。该技术方案驱动电压偏高,难与IC电路兼容且压电泵的噪音比较大、且体积较大。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597265,公开日2014.2.12中公开了一种尺寸较小、可与便携式芯片集成的磁流体力学微泵。该磁流体力学微泵,包括基底,所述基底的下表面设置有平面型电磁铁,所述基底的上表面设置有基体,所述基体上刻蚀有微通道以及与微通道连通的储液池,在微通道的两侧设置有电极,所述电极溅射在基体的上表面,还包括用于将微通道密封的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上设置有注液口和电极接入孔。该技术方案电磁铁与基底直接接触,工作时有冲击,产生噪音、且体积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微泵的工作特性、简化其结构的基于超磁致伸缩薄膜驱动器的微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98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巴布亚硝水母碟状体的产生和培育方法
- 下一篇:一种冷泵的加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