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蒜苗籽种子的培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8581.7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1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跃;陈涛剑;张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大跃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3000 甘肃省武威市***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蒜苗 籽种 培育 方法 | ||
1.蒜苗籽种子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组织切片手段,进而通过每年120天的春化阶段的培育,培育出可直播的蒜苗籽,具体步骤如下:
(1)种子培育
1)种子初选:
①将大蒜在冬季进行低温贮藏,贮藏温度为-10~25℃,待春季温度逐渐回升至3月初后从贮藏窑拿出;
②将整好的地块,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然后作宽45cm×15cm的株、行距进行播种;
③经昼温为-8~12℃的低温阶段25~30天,到3月中下旬正常出苗,4~5月份随气温的回升,地上部分迅速生长达20~30cm;
④待幼苗生长80天左右,浇水并追施磷酸二铵15kg/亩,同时进行培土;
⑤大蒜抽苔时,浇水并追施磷二铵20kg/亩,再进行中耕培土,做成30cm高的垄沟以利于防涝排水;
⑥在8月下旬开花最盛期,视雨水情况浇水,若雨水增多时,要防止排涝;
2)种子复选
①从种子初选当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下旬的低温春化阶段中,应对地上枯死的茎杆和叶进行焚烧处理;
②越冬的根茎在立春进行萌芽,而后经历芽分化、抽苔以及花期,于10月初旬种子成熟进行收获,在此过程中,应追施有机肥料和磷肥,改善土壤通气性,并控制土壤PH值在6~6.5的范围内;
(2)育苗
1)育种苗床:选择排水良好、杂草少、肥沃的平整土地,全面施肥、深耕后作宽45cm、高15cm的垄;
2)播种育苗:将经初选、复选的原种在3~4月份以15cm的行距在垄上条播,播好种以后覆盖1cm厚的细沙,以利出苗,其中,播种量为1~1.5公斤/亩,且播种前须浸种一昼夜;
3)定植:原种苗在9月份左右的3~4片真叶时进行定植,每穴移栽原种苗4~5株;
(3)苗床管理
原种蒜苗在其2~3年的生育过程中,均可进行制种,但头年因分蘖数少,种子产量极低,第2年种子产量最高,第3年因根茎过密,产量稍有下降,因此,根据制种次数不同,苗床也有不同的要求:3年内制种2次以上,则以垄宽75cm,株距20cm的单行种植为宜;3年内制种2次,则以3行以上的密植栽培为宜;
其中,制种年限内,施用适量的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为pH值在6~6.5范围内,并在深耕后施基肥以及甲基乙拌磷粒剂或乐果粒剂,基肥为腐熟的农家肥和有机肥,基肥施用量为1500~2000公斤/亩,甲基乙拌磷粒剂或乐果粒剂的施用量为0.3公斤/亩;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原种苗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杂草,采用草甘磷进行除草;
2)病虫害防治::霜霉病和灰霉病发生时,应采用有机硫杀菌剂“代森铵”(阿巴姆)以50%水剂1000倍液进行田间喷雾防治;也可在种子初选时期,播种前用50%水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
3)防旱:原种苗在7月下旬开始抽薹,若抽薹期出现干旱,会使其抽薹延迟而不一致,因此采用稻秸或麦草铺盖在行间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5)杂交授粉
由于原种蒜苗花期较长,本发明采用自然方式进行杂交授粉;
(6)制种田环境
蒜苗籽制种田周围5公里以内禁种葱、韭菜蔬菜及留种田,这样可有效防止自然杂交混杂现象的产生,以确保蒜苗籽的制种质量。
(7)收获
10月上中旬,当蒜苗籽顶部密集着生的5~6个朔果开始见到黑色种子时,即可收获,收获期的蒜苗籽株高为70~75cm,须掌握在其茎杆30cm处刈割,将刈割的蒜苗籽各束成把,置于通风的地方进行后熟、干燥;
(8)清选、干燥
干燥10~14天后,使用取风扇轮带的脱谷机进行脱粒,脱谷机采用孔目不同的筛子,开始筛除大粒的尘土,若有未脱粒的朔果,可取出干燥后用中筛去除一般尘土,再用细筛和风车反复进行精选,对于难以除净的小花梗和果壳等,在晴天时,用水洗方法除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蒜苗籽种子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清选、干燥阶段所述的水洗方法为:在细孔笊篱等容器上放置适量的种子并浸入水中,秕籽和尘土上浮,达到去除杂物的目的,水洗结束后将种子摊置在凉席或塑料板上边搅拌边晾晒1~2小时,待种子表面干燥时,转移至通风的地方进行阴干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大跃,未经张大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858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