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陶瓷管内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5325.2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4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比(湖州)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2 | 分类号: | G01B11/12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300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陶瓷 内径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密零件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陶瓷管内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的陶瓷管一般用于通讯电缆或光纤的连接器,,光纤连接器的作用是把若干段光线的两个端面精密地对接起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纤中,目前光纤连接器的种类很多,按连接方式可分为FC,SC,ST,MU,LC 等;按套管材料可分为氧化锆陶瓷材料,SUS 材料, 玻璃材料, 塑料材料,金属材料等。随着国内纳米氧化锆陶瓷材料的制备、烧结成型、超硬材料精密加工、材料性能测试等最前沿技术和工艺的突破和成熟,依托中国优良的机械零件加工工业基础,氧化锆陶瓷筒生产基地逐渐转移到中国,中国将生产全世界所需70% 以上的光纤连接器及其部件。然而,目前陶瓷筒在批量化生产过程中的几何尺寸、表面缺陷、力学性能等质量参数检测仍完全依靠于人工,因此极大地影响产品生产效率和成品质量稳定性。
专利号为CN10242614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精密套管双向拉拔力自动检测机,替代人工检测,提高了检测稳定性和精确度,提高了生产检验效率。但申请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该发明专利公开的自动检测机,可控制主体的移动轨迹过于复杂,造成该主体的结构和控制均较为复杂,且运行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运行高效的自动陶瓷管内径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陶瓷管内径检测装置,包括工作平台,所述工作平台上按工艺前后依次分布有送料机构,设置于所述送料机构后方的移载机构,与所述移载机构相配合的检测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移载机构和所述检测机构后方的分选机构,所述移载机构包括一与所述送料机构相连接的承载导轨,所述承载导轨设置有一水平的槽形导轨,所述槽形导轨上设置有两个垂直于该槽形导轨的卡位,所述卡位分别包括与所述送料机构相配合的送料卡位和与所述检测机构相配合的检测卡位,所述承载导轨上方设置有一与所述槽形导轨相配合且包括两个同步运行的抓手的移动臂,两个所述抓手之间的距离与所述送料卡位和所述检测卡位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移动臂沿所述槽形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检测机构包括两个相互联动并分别设置于所述槽形导轨两侧的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的联动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槽形导轨的长度方向,且所述联动为两个所述检测模块的插芯处于靠近所述检测卡位以及远离所述检测卡位两种状态的切换。
作为优选,所述分选机构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槽形导轨后方的转盘,以及均匀设置于该转盘圆周上的若干收集桶,所述收集桶的开口中心和所述检测卡位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所述抓手之间的距离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转盘由伺服电机驱动旋转,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装置与所述检测模块相连接并受该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检测模块安装于固设在所述工作平台上表面且平行于所述卡位方向的检测导轨上。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机构与所述移载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红外检测器。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机构与所述移载机构的连接处位于所述送料卡位处,所述红外检测器的检测头设置于所述送料卡位上。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机构为圆桶状的振动送料器,所述振动送料器和出口与所述送料卡位的入口通过料管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臂通过气缸驱动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臂运行行程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限位顶杆,所述限位顶杆与所述移动臂的接触部设置有缓冲层。
作为优选,所述分选机构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槽形导轨后方的转盘,以及均匀设置于该转盘圆周上的若干收集桶,所述收集桶的开口中心和所述检测卡位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所述抓手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转盘由伺服电机驱动旋转,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装置与所述检测模块相连接并受该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送料机构为圆桶状的振动送料器,所述振动送料器和出口与所述送料卡位的入口通过料管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比(湖州)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比(湖州)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53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