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奥司他韦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9920.5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3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方;谢元超;张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33/20 | 分类号: | C07D333/20;C07C233/52;C07C231/12;C07D307/42;A61K31/381;A61K31/196;A61K31/341;A61K31/215;A61P31/16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杨磊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奥司他韦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特别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N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药物,属于化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流感病毒可以分为A(甲)、B(乙)、C(丙)三个亚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泛,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异,对人类的危害最大。此类型流感病毒根据病毒表面两种蛋白——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N1-N9)和血凝素(Hemagglutinin,HA,H1-H16)——抗原性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亚型。据统计,全球每年有25-50万人死于流感或流感引起的并发症。
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1997年首次被发现感染人类。该病毒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感染者的死亡率能达到60%。虽然H5N1型流感病毒还未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但却表现出越来越强的适应性,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2009年,墨西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H1N1型流感病毒变异株,这种病毒在几个月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引起了极大的恐慌。2013年2月,中国出现全球首次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随后在多个地区陆续出现,感染者不断逐渐增多。同年12月初,香港也出现感染病例。
NA能催化裂解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末端的唾液酸残基与糖蛋白、糖脂和寡聚糖之间的α-糖苷键,从而促进新生成的病毒粒子从宿主细胞表面释放,在流感病毒生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流感药物设计的重要靶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种NA抑制剂上市,扎那米韦(zanamivir),奥司他韦(oseltamivir)。另外两种NA抑制剂,帕拉米韦(peramivir)和拉尼娜米韦(laninamivir)在少数几个国家上市。NA抑制剂类药物对于甲、乙型流感病毒都有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目前许多国家推荐使用的抗流感特效药。
近几年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耐药的流感病毒不断出现,例如H5N1、H1N1、H3N2等病毒株,其NA活性位点中重要氨基酸的突变使NA抑制剂的有效性下降,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限制。鉴于流感病毒潜在的巨大威胁,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仍是重要的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奥司他韦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1型流感病毒,例如H5N1,H1N1的神经氨酸酶的活性中心附近有一个较大的150-口袋。本发明根据这一结构特点,对奥司他韦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5-位氨基取代的奥司他韦衍生物,药理试验证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H5N1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奥司他韦衍生物
奥司他韦衍生物,具有如下通式I所示的结构,以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R1为氢或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R2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基,所述苯基或噻吩基上的取代基选自卤素、C1~C6烷氧基、C1~C6烷硫基、羟基、巯基、C2~C6链烯氧基、C2~C6炔氧基、呋喃基C1~C6烷氧基、苯基、被C1~C6烷氧基或C1~C6烷基取代的苯基、噻吩基或呋喃基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具有通式I的化合物,式I中:R1为氢或乙基;R2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基,所述苯基或噻吩基上的取代基选自氟、氯、溴、甲氧基、羟基、-OCH2CH=CH2、呋喃基-CH2O-、苯基、-ph-OMe、-ph-Me、噻吩基或呋喃基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上述通式I的化合物,具体包括如下化合物之一:
(3R,4R,5S)-4-乙酰氨基-5-((2-噻吩基甲基)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羧酸(A1)、
(3R,4R,5S)-4-乙酰氨基-5-(苯甲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羧酸(A2)、
(3R,4R,5S)-4-乙酰氨基-5-((2-甲氧基苯甲基)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羧酸(A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99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