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位净化岛结构及其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7220.4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8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安树青;周灵燕;任丽君;张毓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E02B3/14;C02F3/32;C02F3/3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位 净化 结构 及其 构建 方法 | ||
1.一种原位净化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河道上游的上游净化岛本体(1)和位于河道下游的下游净化岛本体(2),所述上游净化岛本体(1)包括第一基础回填层(11)、第一下层(12)、第一疏水层(13)、第一透水层(14)和第一上层(15),第一基础回填层(11)设置于河床上,并且该第一基础回填层(11)的上部与河道水位的水平面平齐,第一下层(12)位于第一基础回填层(11)的上部,第一疏水层(13)位于第一下层(12)的上部,第一透水层(14)覆盖在第一疏水层(13)的上部,第一上层(15)位于第一透水层(14)的上部,在所述第一基础回填层(11)的四周表面设置有第一生态袋(111),在第一下层(12)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下层回填过渡区(121),在第一疏水层(13)的中央位置构成有疏水层回填过渡区(131),在第一透水层(14)的中央位置构成有透水层回填过渡区(141),所述第一基础回填层(11)的上部依次途经下层回填过渡区(121)、疏水层回填过渡区(131)和透水层回填过渡区(141)并且延伸到所述第一透水层(14) 与所述第一上层(15)之间的区域而构成为第一基础回填层峰(112),在该第一基础回填层峰(112)的顶部设有护峰层(1121),在第一上层(15)的表面铺设有第一护坡层(151); 所述下游净化岛本体(2)包括第二基础回填层(21)、第二下层(22)、第二疏水层(23)、第二透水层(24)和第二上层(25),第二基础回填层(21)设置于河床上,并且该第二基础回填层(21)的上部与河道水位的水平面平齐,第二下层(22)位于第二基础回填层(21)的上部,第二疏水层(23)位于第二下层(22)的上部,第二透水层(24)覆盖在第二疏水层(23)的上部,第二上层(25)位于第二透水层(24)的上部,在所述的第二基础回填层(21)的四周表面设置有第二生态袋(211),在第二透水层(24)与第二上层(25)之间并且位于中央区域构成有第二基础回填层峰(212),在第二上层(25)的表面铺设有第二护坡层(2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净化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基础回填层(11)、第一基础回填层峰(112)、第二基础回填层(21)和第二基础回填层峰(212)均为河道清淤淤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净化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下层(12)和第二下层(22)均由直径为2-4㎜的砾石构成,并且厚度均为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净化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疏水层(13)和第二疏水层(23)均由粒径为0.8-1.2㎜的煤渣构成,并且厚度为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净化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水层(14)和第二透水层(24)均为透水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原位净化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水布为克重500-1000g/㎡的无纺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净化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上层(15)和第二上层(25)均由土壤构成,并且厚度为30㎝,所述的护峰层(1121)为砂石,并且厚度为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净化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护坡层(251)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护坡层(151)的结构相同,而该第一护坡层(151)由六边形的并且在中央构成有填土腔(15111)的护坡砖(1511)拼筑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722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5kV双回路管型复合材料杆塔
- 下一篇:室内装饰饰面运送推车及运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