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2,3,4,5-四甲氧基甲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3367.6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3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朱锡锋;朱昌朋;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3/205 | 分类号: | C07C43/205;C07C4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孟卜娟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四甲氧基 甲苯 方法 | ||
1.一种制备2,3,4,5-四甲氧基甲苯的方法,其特征是以生物油中提取或其它途径得到的4-甲基愈创木酚为原料,经双溴代、烃化、甲氧化步骤得到2,3,4,5-四甲氧基甲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油为生物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快速热解所得液体产物,所述生物质为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包括木材、稻壳、蔗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途径是生物油分离或其他化学合成途径,4-甲基愈创木酚的质量分数大于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双溴代步骤中,搅拌反应温度为-5℃~15℃,反应停止后,向静置分离出的下层油液中加入碳酸铵溶液以中和酸性物质,然后在沸水条件下蒸馏二氯甲烷溶剂后,获得2,3-二溴-6-甲氧基-4-甲基苯酚和2,5-二溴-6-甲氧基-4-甲基苯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烃化步骤中,采用双溴代步骤中产物2,3-二溴-6-甲氧基-4-甲基苯酚和2,5-二溴-6-甲氧基-4-甲基苯酚原料,使用冰浴温度为0~10℃,分两次滴加硫酸二甲酯,每次反应时间为0.5~1.5小时;结束反应后分出油层,并用烧碱溶液洗涤,然后采用常压蒸馏分离甲苯,获得4,5-二甲氧基-2,3-二溴-甲苯及4,5-二甲氧基-3,6-二溴-甲苯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甲氧化步骤是在低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温度为80~120℃,搅拌时间为2~5小时;反应结束后,采用常压蒸去甲醇和DMF,并用清水洗涤反应物获得2,3,4,5-四甲氧基甲苯粗品油液,经减压蒸馏提纯获得2,3,4,5-四甲氧基甲苯,此时反应温度为115℃~125℃,反应压强为650Pa~675P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双溴代反应是在反应器中,加入质量分数80-99%的4-甲基愈创木酚、二氯甲烷、PEG-600,搅拌冷却到0-10℃,缓慢地交替滴加20-50%双氧水及30-60%工业氢溴酸溶液,保持在-5℃-15℃下搅拌反应,滴完后,再反应1小时,停止搅拌,静置30分钟后,分出上层废水液,弃去;下层油液每次用5-10%碳酸钠溶液搅拌1小时洗涤中和,得到下层pH=6的油液,在沸水条件下蒸馏回收二氯甲烷溶剂,最后得到2,3-二溴-6-甲氧基-4-甲基苯酚及2,5-二溴-6-甲氧基-4-甲基苯酚红色固体;
所述的烃化反应是在反应器中,加入双溴代反应阶段中所得2,3-二溴-6-甲氧基-4-甲基苯酚及2,5-二溴-6-甲氧基-4-甲基苯酚固体、甲苯,并滴加NaOH与水配制的溶液,PEG-600,搅拌溶解完全,再用冰块冷却到5℃,使用冰浴滴加硫酸二甲酯,温度在10℃以内,滴加时间为1小时;滴完后,室温下反应1小时,然后升温到80℃,加入浓度为30%的烧碱溶液,再滴加硫酸二甲酯,滴加时间为30分钟,反应1小时;再加入浓度为30%的烧碱溶液,回流1小时,反应结束,分出油层,用浓度为30%的烧碱溶液洗涤2次,常压蒸馏出甲苯,得到4,5-二甲氧基-2,3-二溴-甲苯及4,5-二甲氧基-3,6-二溴-甲苯混合物固体;
所述的甲氧化反应是在低压反应釜内,依次加入烃化反应阶段中4,5-二甲氧基-2,3-二溴甲苯及4,5-二甲氧基-3,6-二溴甲苯混合物固体、甲醇,DMF、99%甲醇钠、氯化亚铜、PEG-600,充入氮气赶走空气,在氮气保护下,于90℃下搅拌反应3小时;然后在常压下蒸去甲醇及DMF,冷却至常温,用清水反复洗涤反应物,得到2,3,4,5-四甲氧基甲苯粗品油液,油液呈中性;减压蒸馏,收集120-122℃/667Pa馏分,得到无色至浅黄色油状液体76g目的物2,3,4,5-四甲氧基甲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业氢溴酸溶液浓度为30%~60%,双氧水浓度为20%~50%,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336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梯轿厢上梁组件
- 下一篇:一种锂硫电池正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