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面轴承收口器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94502.5 | 申请日: | 2014-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8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筠;曹雷;魏凤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郑贤明 |
地址: | 110034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轴承 收口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轴承收口器及其制作方法,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通常轴承的固定类型及固定方法与装配材料的强度极限有关,具体固定方法有:①轴承装配件上无沟槽时,用小球滚压全部收口;②轴承装配件上有沟槽时,在装配件内沿着专门沟槽用小球滚压全部收口或者用环状冲头压紧全部收口。采用上述方法安装轴承废品率高,或者出现裂纹、皱折、刀痕,或者固定到装配件内的轴承不易转动,出现卡滞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轴承收口器,适用于轴承装配件上无沟槽的6点式或8点式的轴承收口固定。
双面轴承收口器,包括两个壳体、两个冲头、两个螺帽和一个导杆,壳体、冲头、螺帽和导杆均为回转体结构,其中冲头的尾部嵌在壳体内,冲头的前部端面上等距设有若干个尖状冲点,尖状冲点与轴承固定装配件的端面位置对应,冲头与壳体装配后通过螺帽紧固成为一体,在冲头中心处沿轴向设有定位孔,两组装配体对称放置后通过导杆与定位孔装配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轴承收口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壳体的加工:
(1.1)材料的准备:40Cr材质完好,无裂纹,无砂眼;
(1.2)车工:平左端面用对刀板对正螺纹车刀,精车内外螺纹至尺寸,内孔留0.3-0.5mm磨量,左右端面各加长0.3-0.5mm切断,控制两端平行,其余至尺寸;
(1.3)淬回火HRC58-62;
(1.4)酸洗处理;
(1.5)表面发蓝;
(1.6)平模:以左端面为基准,磨两端面,控制两端面平行度,同时保证工件长度至尺寸要求;
(1.7)磨内孔:以端面及内孔为基准找正,磨内孔至尺寸要求,并控制内孔与端面的垂直度要求;
(2)冲头的加工:
(2.1)材料的准备:Cr12MoV材质完好,无裂纹,无砂眼;
(2.2)车工:粗车外圆留2-3mm,长度余0.5-1.5mm;
(2.3)调质HRC28-32;
(2.4)酸洗处理;
(2.5)车工:平端面顶车外圆D0留0.3-0.5mm,车外圆D3至尺寸要求,找正D0外圆在0.01mm以内,平端面,扳角度精车型面至尺寸,钻、车里孔D1留0.3-0.5mm磨量,厚a加长0.3-0.5mm,其余至要求;在精车15°、45°环形角度型面时要用到一个二类制具-样板,该样板的型面深度要比冲头零件型面的深度b小0.45-0.55mm;
(2.6)铣工:按要求铣六掰或八掰至尺寸,当采用丁型刀,则该铣刀的直径不能超过d尺寸,当采用片铣刀,则该铣刀的厚度不能超过d尺寸,加工时将工件装夹在分度头上然后用合适的刀具加工出第一个“豁口”,然后摇分度头再加工第二个型面,以此类推,直到加工出所有的型面;
(2.7)钳工:去毛刺,划型面线,锉修型面,最高点保持一致;
(2.8)淬回火HRC58-62;
(2.9)酸洗处理;
(2.10)表面发蓝;
(2.11)磨内孔:以内孔找正磨里孔D1至尺寸要求;
(2.12)外磨:配胎棒磨外圆D0,使外圆D1与壳体的内孔装配;
(3)螺帽的加工:
(3.1)材料的准备:40Cr材质完好,无裂纹,无砂眼;
(3.2)车工:平端面,精车外圆、内孔至尺寸要求,螺纹部分与壳体配合,直网纹;c尺寸加长0.3-0.4mm,其余至尺寸要求;
(3.3)淬回火HRC33-48;
(3.4)酸洗处理;
(3.5)表面发蓝;
(4)刀杆的加工:
(4.1)材料的准备:T8A材质完好,无裂纹,无砂眼;
(4.2)车工:两端打中心孔,顶车外圆各留0.3-0.5mm,其余至尺寸;
(4.3)淬回火HRC33-48;
(4.4)酸洗处理;
(4.5)表面发蓝;
(4.6)钳工:研中心孔,用两个顶尖抵住挤压棒两端的中心孔,去除热处理过后留在中心孔里的杂质;
(4.7)外磨:磨各外圆至尺寸要求,保证同轴度及光度要求,d2与d0公差不同,d2是过合公差,d0是间隙配合公差,d2与定位孔是压合装配,d0与定位孔是滑合装配;
(5)壳体、冲头、螺帽和导杆的装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94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