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近距离避碰装置、伞、船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83808.0 | 申请日: | 2014-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8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 发明(设计)人: | 罗琮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琮贵 |
| 主分类号: | B63B43/18 | 分类号: | B63B43/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6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近距离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船舶近距离避碰装置,是用于船舶躲避来船、漂来物、障碍物或码头设施碰撞的装置,也可以临时用作船舶驱动装置。
远射伞,属于一种配置有伞体束缚装置和打开装置的伞或筝。
近距离避碰船,属于一种装备有避碰装置、具有避碰功能的船只。
中部施力船舶避碰法,是通过牵引船舶使其躲避碰撞的方法。
阻力体牵引水阻力牵引船舶避碰和应急驱动方法,是通过牵引船舶,迫使其加速、减速、缩小转弯半径或横向平移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0002]在民船避碰和军舰避弹领域,已经有了雷达、声纳、GPS/DGPS和AIS等用于及时发现来船、障碍物或飞弹的观测和沟通技术,而且有了一些基于此类观测和沟通技术的自动避碰技术和自动避弹技术。但是,对于造成近距离避碰失败的两个根本性的技术难题,至今未有妥善解决办法。这两个技术难题是:
(一)如何显著缩小船舶转弯半径?
由于船舶贯性巨大,致使转弯半径巨大,因此只要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现有避碰技术无论是手动的、半自动的还是全自动的,实际上都只能称之为“远距离”避碰技术,较近距离内它们都无能为力。而海况恶劣、人为疏忽、转向(转舵)系统故障、监测仪器失灵、资迅沟通不畅等意外情况难免会有发生,在此种意外条件下,发现碰撞危险时船舶距离往往已经成为“近距离”。只有找到显著缩小船舶转弯半径的方法和装置,才能使无论如何不可能避免碰撞的“近距离”,变成足以轻松躲避碰撞的“远距离”。
(二)如何实现船舶快速横向平移?
横向平移是使静止的船舶以直线运动方式脱离危险区域的方法,也是使无法转向或来不及转向的船舶以小半径急转弯方式迅速脱离危险航道的方法。
虽然人们已经制订了许多操作规程,并且发明了一些用于及时发现和自动避让来船的设备,但是船舶碰撞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而且其一部分是由于转向系统临时故障、失灵。此时,如果能有一个强大的横向作用力施加于船舶,那么,船舶就能够作出小半径的急转弯,或通过横向平移而脱离险境/逃出生天!
但是,怎样才能产生这样一个强大的横向作用力呢?
现代海战,导弹已经成为舰艇和航母的最大杀手,当电子仪器发现导弹来袭时,船舶除依靠防卫火网拦截导弹之外,转弯躲避也是最有效的避弹措施之一。但是,导弹可以通过预测船舶航行的轨迹而,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船舶既不能横向平移,又不能以很小的半径突然急转弯,因此导弹很容易准确预测船舶运动轨迹而准确命中目标。显然,如果船舶能作急转弯或横向平移,那么导弹预测其轨迹的难度将大大增加,船舶成功躲避导弹的机率也将相应地大大增加。
但是,怎样才能使船舶实现急转弯或横向平移呢?
二.民船在发动机和螺旋桨等动力装置发生严重故障时尚可抛锚等待拖船返航,损失的仅仅是时间和金钱。而战舰在动力装置被敌方损毁时则会处于既不能战、又无法躲的危险境地,即使有备用的动力装置,在海战条件下也无法立即安装使用,而且备用动力装置也会挤占船舶空间并减少载弹量。
能否找到一种可随时用来顶替船舶原有驱动系统的便捷方法?
实施这种方法的装置能否是体积小的、重量轻的、易操作的、可随时启动的?
三.目前,船舶(尤其是大型船舶)的刹车和倒车还远远谈不上可靠性和敏捷性。
能否找到一种提升船舶刹车或倒车的可靠性和敏捷性的方法和装置?
这种装置是否能够做到体积小、重量轻、易操作、在紧急状态下可瞬间启动?
四.无论船舶避碰还是避弹,都需要快速操作,而且最好能一键化操作或自动化操作。
能否将体积小、重量轻的装置与电子监测仪器和自动避碰系统相结合?
为了妥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以下发明。
发明内容
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
一.船舶近距离避碰装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
(一)船舶近距离避碰装置的技术方案
1.船舶近距离避碰装置的基础方案:
具有阻力体、连接体和回收装置,连接体的一端与阻力体连接,另一端与回收装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琮贵,未经罗琮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38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