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弓形虫检测试剂盒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81706.5 | 申请日: | 2014-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7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 发明(设计)人: | 索勋;刘贤勇;尹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弓形虫 检测 试剂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疫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弓形虫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并能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有核细胞。引起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据估计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感染了该寄生虫。弓形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寄生虫,主要危害孕妇及免疫系统低下的人群,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并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弓形虫感染动物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Th1型细胞免疫反应,导致特异性CD4+T、CD8+T细胞分泌大量IFN-γ以抵抗弓形虫感染。
目前,临床最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弓形虫特异性抗体、循环抗原进行检测以确定弓形虫感染。弓形感染动物体后会产生多种同型抗体,现在临床上多检测IgG及IgM。弓形虫感染1-2周后才能在血液中检测到该抗体,1-2月后达到高峰,随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IgM的出现与消失都较IgG快,并且由于风湿等疾病因子的干扰,现在商品化的IgM检测试剂盒存在低特异性的缺点。感染弓形虫后,抗体的产生因个体差异而明显不同,甚至出现很大比例的假阴性,因而抗体的检测效率不高,所以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弓形虫检测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弓形虫的试剂盒。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弓形虫检测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弓形虫抗原、IFN-γ捕获抗体、IFN-γ标准品、生物素标记的IFN-γ检测抗体。
进一步地,所述试剂盒还包括:细胞培养基、阳性对照物、阴性对照物、包被液、封闭液、HRP标记的链霉亲和素、显色液和终止液。
其中,所述阳性对照物为刀豆蛋白A。
其中,所述细胞培养基含有10%胎牛血清,100单位/ml的青链霉素,0.0002%的β-巯基乙醇。
进一步地,所述弓形虫抗原包括弓形虫表面糖蛋白SAG1(GenBank:S76248.1)、SAG2(GenBank:JX045478.1);缓殖子期特异性蛋白BAG1(ToxoDB:TGME49_259020);致密颗粒蛋白GRA1(GenBank:M26007.1)、GRA3(GenBank:U13771.1)、GRA4(GenBank:M76432.1)、GRA5(GenBank:EU918733.1)、GRA6(GenBank:HM776942.1)、GRA7(GenBank:DQ459443.2)、GRA10(GenBank:AY769952.1)、GRA15(ToxoDB:TGME49_275470);棒状体蛋白ROP1(GenBank:M71274.1)、ROP2(GenBank:Z36906.1)、ROP7(GenBank:AM056071.1)、ROP16(GenBank:GQ249080.1)、ROP18(GenBank:AM075204.1);微线蛋白MIC1(GenBank:Z71786.1)、MIC2(ToxoDB:TGME49_201780)、MIC3(GenBank:JF330835.1)、MIC4(GenBank:FJ785459.1)、MIC6(GenBank:AF110270.1)、MIC8(GenBank:GQ260152.1);棒状体颈部蛋白RON4(GenBank:DQ096566.1);顶端膜抗原AMA1(GenBank:FJ593880.1)和热应激蛋白HSP70(GenBank:AB019539.1)。
更进一步地,所述弓形虫抗原是通过超声裂解弓形虫速殖子或缓殖子虫体、或者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并纯化后制备得到的。
前述试剂盒的使用方法为:
(1)无菌采集动物或人的抗凝血;
(2)全血稀释后铺细胞培养板;
(3)用弓形虫抗原对动物或人外周血或外周血中分离的细胞进行刺激,使其中的弓形虫特异性T细胞释放出IFN-γ;
(4)收集培养细胞的上清;
(5)ELISA定量检测样品中IFN-γ的含量;
(6)根据试剂盒设置的阴阳性对照品刺激IFN-γ的水平,比较IFN-γ比值差异,判断动物或人是否感染过弓形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17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