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增压式液压缸及其增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81465.4 | 申请日: | 2014-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0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 发明(设计)人: | 范淑琴;陈超;赵升吨;李静祥;杨凯;景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5B3/00 | 分类号: | F15B3/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增压 液压缸 及其 方法 | ||
1.一种电动增压式液压缸,包括缸体(11),其特征在于:缸盖(6)和缸底(14)固定在缸体(11)的顶部和底部,缸体(11)中部设有C腔(20),C腔(20)将缸体(11)内部的上下两个腔室联通,第一加厚活塞(8)安装在缸体(11)上腔室内,第二活塞(12)安装在缸体(11)下腔室内,滚珠丝杠(1)下部的滚珠丝杠螺母(7)与第一加厚活塞8联结为一体,滚珠丝杠(1)中部通过第一止推轴承(2)和第二止推轴承(3)被固定在缸盖(6)内,端盖(5)将第二止推轴承(2)固定在缸盖(6)内,滚珠丝杠(1)上部外接伺服电机,滚珠丝杠螺母(7)内开有油孔(16),第二活塞(12)下接活塞杆(13),活塞杆(13)传过缸底(14)伸出到缸外,活塞杆(13)在液压缸工作时对外施力,第二活塞(12)上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拉杆(9),每个拉杆(9)穿过缸体(11)、第一加厚活塞(8)后与填充杆(4)下端相连,填充杆(4)上端穿过缸盖(6),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填充杆(4)的截面积之和与活塞杆(13)的截面积相等,第二活塞(12)的截面积大于第一加厚活塞(8)的活塞杆的截面积;
第一加厚活塞(8)将缸体(11)上腔室分为两个腔室,第一加厚活塞(8)、缸体(11)和缸盖(6)之间构成A腔(15),第一加厚活塞(8)的活塞杆、滚珠丝杠螺母(7)和滚珠丝杠(1)之间构成了B腔(17),C腔(20)所在的缸体(11)和第一加厚活塞(8)之间构成了D腔(19);第二活塞(12)将缸体(11)下腔室分为两个腔室,C腔(20)所在的缸体(11)和第二活塞(12)之间构成了E腔(21),第二活塞(12)、缸体(11)和缸底(14)之间构成了F腔(22);
缸体(11)内开有第一油路(10)和第二油路(18),液压缸在工作时,A腔(15)、B腔(17)、C腔(20)、D腔(19)、E腔(21)和F腔(22)内均充满了液压油,油孔(16)连通了A腔(15)和B腔(17),第二油路(18)连通了A腔(15)和F腔(22),在液压缸慢速增压阶段和回程阶段的前半段,第一油路(10)连通了A腔(15)和D腔(19),在液压缸的快速下行阶段和回程阶段的后半段,第一油路(10)被第一加厚活塞(8)堵住,A腔(15)和D腔(19)内的液压油不能互相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增压式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油路(10)由一个第一背压阀(23)和一个第二背压阀(24)并联组成的混合油路代替,在满足压力条件时,液压油通过第一背压阀(23)从D腔(19)流入A腔(15),但不能通过第一背压阀(23)从A腔(15)流入D腔(19);在满足压力条件时,液压油通过第二背压阀(24)从A腔(15)流入D腔(19),但不能通过第二背压阀(24)从D腔(19)流入A腔(15),此时,第一加厚活塞(8)的厚度能够减小,上油孔(25)在缸体(11)内的位置要高于第一加厚活塞(8)在缸体(11)内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增压式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珠丝杠(1)和滚珠丝杠螺母(7)分别用行星滚柱丝杠(31)和行星滚柱丝杠螺母(30)代替,行星滚柱丝杠螺母(30)通过滚柱(32)与行星滚柱丝杠(31)径向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增压式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盖(6)和缸底(14)用长螺栓(28)和螺母(29)直接固定在缸体(11)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增压式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体(11)上端外接一个补油装置(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增压式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增压式液压缸的增压方法为:液压缸活塞快速下行阶段,滚珠丝杠(1)在外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旋转,滚珠丝杠螺母(7)在拉杆(9)的作用下不能旋转只能做直线运动,滚珠丝杠(1)带动其上的滚珠丝杠螺母(7)下行,进而推动第一加厚活塞(8)下行,在快速下行阶段,第一油路(10)被第一加厚活塞(8)堵住,液压油不能流通,第一加厚活塞(8)推动D腔(19)内的液压油通过C腔(20)流入E腔(21),进而推动第二活塞(12)以与第一加厚活塞(8)相同的速度快速下行,第二活塞(12)通过拉杆(9)拉动填充杆(4),使填充杆(4)以与第二活塞(12)相同的速度进入A腔(15),此时F腔(22)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18)流入A腔(15),A腔(15)内多余的液压油通过油孔(16)流入B腔(17)中;液压缸慢速增压阶段,此时第一加厚活塞(8)的活塞杆刚进入C腔(20),且第一加厚活塞(8)恰好不再堵住第一油路(10),第一油路(10)将D腔(19)与A腔(15)连通,D腔(19)和C腔(20)的通路被隔断,两个腔内的液压油不能互相流通,当第一加厚活塞(8)继续下行时,D腔(19)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一油路(10)流入A腔(15)内,C腔(20)内的液压油流入E腔(21),由于第二活塞(12)的面积大于第一加厚活塞(8)的活塞杆的面积,所以产生很大的增压比,此时E腔(21)成为高压油腔,从而实现了增压;随着第一加厚活塞(8)继续下行,F腔(22)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18)流入A腔(15),A腔(15)内多余的液压油通过油孔(16)流入B腔(17)中,第二活塞(12)通过拉杆(9)拉动填充杆(4)以相同的速度继续下行,填充杆(4)继续进入A腔(15),当第一加厚活塞(8)的活塞杆行至填满C腔(20)时,液压缸的慢速增压阶段结束;液压缸活塞上行回程阶段,滚珠丝杠(1)在外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反向旋转,滚珠丝杠(1)带动其上的滚珠丝杠螺母(7)上行,进而推动第一加厚活塞(8)上行,A腔(15)和B腔(17)的体积减小,B腔(17)内的液压油通过油孔(16)流入A腔(15),A腔(15)内的一部分液压油通过第一油路(10)流入D腔(19),A腔(15)内的另一部分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18)流入F腔(22),使F腔(22)内油压升高,从而推动第二活塞(12)上行,第二活塞(12)同时推动填充杆(4)退出A腔(15),E腔(21)内的液压油流入C腔(20);当第一加厚活塞(8)的活塞杆离开C腔(20)时,恰好第一油路(10)被第一加厚活塞(8)堵住,D腔(19)与A腔(15)内的液压油不能互相流通,E腔(21)内的液压油通过C腔(20)流入D腔(19),B腔(17)内的液压油继续通过油孔(16)流入A腔(15),A腔(15)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18)流入F腔(22),使F腔(22)内油压升高,继续推动第二活塞(12)上行,第二活塞(12)继续推动填充杆(4)退出A腔(15),直到第一加厚活塞(8)和第二活塞(12)回到初始位置;
当第一油路(10)由一个第一背压阀(23)和一个第二背压阀(24)组成的混合油路代替时,在满足压力条件时,液压油通过第一背压阀(23)从D腔(19)流入A腔(15),但不能通过第一背压阀(23)从A腔(15)流入D腔(19);在满足压力条件时,液压油通过第二背压阀(24)从A腔(15)流入D腔(19),但不能通过第二背压阀(24)从D腔(19)流入A腔(15);此时,第一加厚活塞(8)的厚度能够减小,上油孔(25)在缸体(11)内的位置要高于第一加厚活塞(8)在缸体内的位置;液压缸活塞快速下行阶段,第一背压阀(23)和第二背压阀(24)关闭,第一加厚活塞(8)推动D腔(19)内的液压油通过C腔(20)流入E腔(21);液压缸慢速增压阶段,第一加厚活塞(8)的活塞杆刚进入C腔(20)且继续下行,D腔(19)内油压升高达到第一背压阀(23)的开启压力,第一背压阀(23)打开,D腔(19)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一背压阀(23)流入A腔(15);液压缸活塞上行回程阶段,第一背压阀(23)关闭,滚珠丝杠(1)带动其上的滚珠丝杠螺母(7)上行,进而推动第一加厚活塞(8)上行,使A腔(15)内油压升高达到第二背压阀(24)的开启压力,第二背压阀(24)打开,A腔(15)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背压阀(24)流入D腔(19),当第一加厚活塞(8)的活塞杆离开C腔(20)且继续上行时,A腔(15)内油压降低直至低于第二背压阀(24)的开启压力,第二背压阀(24)关闭,E腔(21)内的液压油通过C腔(20)流入D腔(19),B腔(17)内的液压油继续通过油孔(16)流入A腔(15),A腔(15)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18)流入F腔(22),使F腔(22)内油压升高,继续推动第二活塞(12)上行,直到第一加厚活塞(8)和第二活塞(12)回到初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146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