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凡纳滨对虾小水体育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76358.2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6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康健;刘唤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湛江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广生 |
地址: | 524000 广东省湛江市麻***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凡纳滨 对虾 水体 育苗 方法 | ||
1.一种凡纳滨对虾小水体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海水处理:海水经过砂滤、臭氧和化学消毒处理,臭氧由臭氧发生器生成,投放量为0·01~0.03 mg/L,臭氧消毒后用二氧化氯 ( ClO2) 30~50 mL/m3消毒,充气搅匀后静置 12~24h 后用硫代硫酸钠消除余氯,然后再依次经过孔径10、1.0、0.5μm的滤膜过滤;
b.幼体投放:将优质健康的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按照150~200只/升的密度放入大小为lm3的圆形水族箱中;
c.环境控制:
水温:蚤状幼体阶段28~29℃,糠虾幼体阶段29~30℃,仔虾阶段27~30℃;
溶解氧:6.0mg/L以上,充气量随虾苗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
盐度:25~30‰;
光照:全黑暗;
d.饲料投喂:
(1)待对虾幼体发育到第6期幼体时加入角毛藻或骨条藻,及酵母、轮虫,使角毛藻或骨条藻的密度恒定为1万cel/mL,酵母的密度为0.20~0.25g/m3;
(2)待对虾幼体发育到蚤状幼体第一阶段Z1时,继续补充角毛藻或骨条藻,使角毛藻的密度恒定为5~7万cell/mL,或使骨条藻的密度恒定为4~5万cell /mL;加入藻类12小时后投喂酵母,使酵母的密度恒定为0.10~0.15g/ m3,轮虫的密度为5~10个/mL,每4~6个小时用显微镜观察一次,计算藻类的数量,使藻类的密度保持恒定;
(3)待对虾幼体发育到蚤状幼体第二阶段时Z2阶段,适当使用虾片或育苗用微囊饵料BP与藻类、轮虫共同进行投喂,每3~4个小时观察投饵一次,使BP的密度恒定为0. 05~0. 10g/ m3,若是投喂虾片,则使虾片的密度恒定为0.5~1g/m3,且虾片投喂前必须要先经过150目筛网过滤搓洗,再使用搅拌器和适量淡水搅拌均匀后使用;投喂的藻类为角毛藻或骨条藻,投喂量与蚤状体第一阶段Zl时相同,轮虫投喂量为0.30~0.35g/m3,且从这个阶段开始每天添加 10~20%的海水;
(4)待幼体发育到糠虾1期时,每天投饵6次,两次为丰年虫,其余4次为BP或虾片;丰年虫每次投喂数量与对虾幼体的数量比例约为1:1,如果观察到丰年虫没有吃完,则不能再加入丰年虫;BP或虾片的投喂量及处理方法与蚤状幼体第二阶段Z2时相同,同时保证水体中角毛藻或骨条藻维持在3~5万cell/mL的密度;
(5)从糠虾到仔虾阶段逐渐调整幼体数量和丰年虫的每次用量比例到l:8~1:10,每天投喂丰年虫两次;另外投喂4次BP或虾片,投喂量及处理方法与蚤状幼体第二阶段Z2时相同;
e.水质调控:
在步骤c(4)阶段加入小球藻密度为5~7万celll/mL;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及乳酸芽孢杆菌的其中两种以任意比复配,和光合细菌以1:1~5:1的质量比复配使用,以添加量为0.001~0.01%加入到水中;
g.质量检验:待仔虾发育到第十天,在经过仔虾质量控制合格后即可进行出苗销售;仔虾质量控制的方法有两种:a)盐度耐受性测试:将适量虾苗快速浸入淡水中15分钟,再放回苗池水15分钟;b)饥饿耐受性测试:将适量虾苗放于平的水瓢,不充气,饥饿1天;经过盐度耐受性测试或饥饿耐受性测试,虾苗的成活率能够达到90%以上时,即为仔虾质量控制合格,可出苗出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凡纳滨对虾小水体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3)所用的海水,需经过步骤a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凡纳滨对虾小水体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e,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及乳酸芽孢杆菌为活化后菌株,活力为1 ×107cfu /mL以上,光合细菌的活力为1 ×107cfu /mL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湛江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湛江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635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横向摆动控制装置
- 下一篇:基于回程测量的接入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