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船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75672.9 | 申请日: | 2014-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8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晓义 |
主分类号: | B63B3/14 | 分类号: | B63B3/14;B63H1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船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船体结构。
背景技术
从古至今船为整体结构,通常较大的船吃水线下为主要运载空间,且上大下小近似三角形,船受上大下小结构所限,所以实际运载空间不大;为增加更大载重量,只有扩大船体同时在吃水线下的船体高度增加,其形状还是近似上大下小的三角形,所增加的运载空间并不大,所以现在船无论怎样改变所增加的运载空间并不大,使船制造难度增加,同时该结构的船速度慢、能耗高、浮力小、阻力大、载重量不大、推动力也不大;所以有必要对传统船的结构、浮力、动力做一些改进,才能提高速度和增加更大载重量;另外迎水面的正向、侧向,背水面的后部负压区产生的流体阻力,是船行驶中的最大能源消耗,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有效解决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船,通过水上和水下船体分别产生浮力共同形成更大载重空间的船,并减少阻力、提高推动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船,包括船体,船体的运载空间包括水上船体和封闭的水下船体,所述水上船体和封闭的水下船体之间具有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用于使水上船体和封闭的水下船体的运载空间在水中分别产生浮力,所述水上船体和封闭的水下船体通过通道相连通。
其中,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水上船体和封闭的水下船体的运载空间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相连接,连接件用于使水上船体和封闭的水下船体牢固地连接或分开,所述封闭的水下船体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
其中,还包括能够吸水和排水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吸水口与流体通道相通,动力装置的排水口设在船体后部并与外界相通。
其中,所述水上船体在吃水线以下的船体部分和封闭的水下船体之间,共同形成位于船体表面上的前部和侧部两者至少其一的导水口,所述导水口具有外大内小的结构,并与所述流体通道相通。
其中,所述水上船体在吃水线上的部分由多个运载舱构成,所述多个运载舱之间通过通道相连通,并用连接件相连接。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船,包括船体和动力装置,所述船体的运载空间包括水上船体和水下船体,水上船体在吃水线以下的部分和水下船体两者至少其一的内部设有多个用于产生浮力的运载舱,船体内设有流体通道,船体上设有多个导水口与所述流体通道相通,所述流体通道围绕多个所述运载舱的周围经过并与动力装置相连通。
其中,所述动力装置的吸水口与流体通道相通,动力装置的排水口设在船后部与外界相通。
其中,还包括通道和连接件,所述通道和连接件设于所述水上船体和水下船体之间、以及船体内的运载舱之间;水上船体和水下船体分别通过通道相连通,并采用连接件相连接,使水上船体和水下船体能牢固的连接或分开,所述水下船体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个。
其中,所述水上船体在吃水线上的部分由多个运载舱构成,所述多个运载舱之间通过通道相连通,并用连接件相连接。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船,包括船体和动力装置,所述船体包括水上船体和水下船体,位于所述船体的吃水线以下的运载空间由多个可产生浮力的运载舱组成,所述运载舱的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具有流体通道,外壳上具有多个导水口,所述动力装置的吸水口通过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导水口相通,动力装置的排水口设在船后部与外界相通。
其中,各所述运载舱之间,分别通过通道相连通,并用连接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水上船体在吃水线上的部分由多个运载舱构成,所述多个运载舱之间通过通道相连通,并用连接件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改变传统船的整体结构,上下船体结构分别产生浮力,同时使载重空间扩大;2、改变传统船体的正向和侧向与流体直接接触的情况,通过船体与流体通道之间形成的特殊形状的导入口使船体的正向和侧向受到的流体阻力大大减少;3、动力装置吸水加快流体通道内流体的流速,使正向和侧向流体阻力减少,浮力增加,在此条件下,自然排水产生的推动力就增加;4、由公知常识可知,动力装置具有多少吸水量,就有多少排水量,产生正压动力是多少,产生负压动力就有多少,传统的行船方式白白浪费近一半动力,而本发明的推动力来源为动力装置的排水产生的正压动力以及吸水产生的负压动力,两种动力共同产生更大推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船的实施例一的主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面示图;
图3是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晓义,未经朱晓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56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设有壶柄转动限位块的水壶
- 下一篇:一种带冷却系统的尾座